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
(一)
许永桂
对于世界来讲,或者准确地说,对于西方世界来讲,中国就是一个异类。因为他们总能发现,似乎套用的大历史的规律,无法很好的匹配中国的大历史。
现代化,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就像那首诗说的: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顾城的诗道出了一种境界,就是我们对现代化这个词的若即若离之感。
曾几何时,我们被课本里面的"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召唤所激动着,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它永无止境。
现代化包含过去,无法分割。
现代化的模式多种多样,我们无法说得清。
现代化,是我们终将面对的大路。
本书作者试图通过比较近代史的中国,与已经走向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化进程来找出使得现代化得以进行下去的共同条件。
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过程,是一个前途光明道路坎坷的路程。
现代化,是一场人类大历史的深刻革命,它极大影响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类的一些习性特点。
大树分割线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
工业化,总是伴随着现代化的出现而出现。在我看来,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
现代无论如何怎样装扮下的现代化,如果不是技术发展先进下的现代化,那也是水中月,镜中花。
金属质感分割线
作者的贡献之一,就是在两个时期阶段的比较中,通过完整详细地考证和探究,为我们介绍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方面的史图。语言把握准确,对中国历史细节的把握细腻,令人记忆深刻。
1840到1949以后,两个时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他们分别在诉说中国大历史的波澜壮阔的进程。
在历史的长河里面,我们在书中依稀可见人物的神态和音容笑貌以及他们在历史中的奋斗。
对于中国的独特性,想必在社会科学里面是屡见不鲜的。任何一种看似美好的理论,在中国应用起来的时候,总是那么步履维艰。
这也是我们本书的目的,作者熟稔东亚和俄罗斯历史,对历史事实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而且令我们惊奇的是,他对历史背后的许多现象看得很透,完全是一个中国通。
研究中国的历史,最怕的就是拿着一些二手的资料,然后按照西方人的逻辑思维和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发展历程。最后的许多结论总是离着事实很远。有一种看不透的感觉。
金属质感分割线
中国历史的独特性,才是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留存千年的原因。最近的杭州g20峰会的晚会,当那一幕幕的西湖美景闪出的时候,我相信,多少中国人的心弦都被拨动。一个传统的中国,就在于那些湖光山色的山水之间。就在八大山人的画,在苏东坡的词,李白的诗,还有徐悲鸿的奔马中。一个山水中国,其实就是农业文明的典型代表。
农业的文明,代表着天人合一,代表着绿色环保,代表着人与环境共存的和谐。
工业时代的来临,让城市的面貌焕然一变,人类的生活由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电灯的发明,让我们进入了不眠的夜晚。灯火通明之间,我们透过卫星图片,甚至可以判断经济的发达与否。
一个流水线作业的时代由此展开。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道不尽这个时代的唏嘘与惆怅。
历史的画卷到了此,人类改天换地新生活。我们也习惯了午夜仍旧不睡的生活,"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场景成为了深山老林才有的现象。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执迷于电子移动设备终端的虚拟。手机蓝盈盈的屏幕,永远晃动在眼前。
我们的眼睛逐渐不再清澈,我们的空气逐渐不再清澈,我们的湖水,也逐渐不再清澈。
金属质感分割线
可是,现代化的脚步,是不能停下。因为工业化的需求,我们永远有。因为有了工业化,我们才能改天换日,才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没有工业化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美梦。
(未完,全文共9343字,当前显示146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