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稳健的财政政策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当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当经济启动后,政府财政支出就应相应减少。实践证明,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特定任务适时相应地调整财政政策是非常必要的。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势在必行。由“积极财政政策”转变为“稳健财政政策”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

一、稳健财政政策的内涵

稳健财政政策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而是在服务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适当削减赤字和公共投资,积极增收节支,调整支出结构,推进财政改革,它不仅是财政政策名称和赤字规模的调整变化,更是财政政策性质和导向的根本转化。

(一)财政政策干预经济要适度。一方面指财政政策力度不大也不小,政府财政支出在保证对经济增长有效刺激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在保证微观主体消费、投资需求不受较大影响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将财政赤字缩减到合理边界。另一方面指财政政策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明确目标,小步微调,将政策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化为最小。

(二)财政政策干预经济应增强市场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市场是基础,政府是补充,重在弥补市场失灵。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财政应由直接投资转向间接调控,启动社会投资,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对属于公共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不仅要保护,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

(三)财政政策干预经济应规避风险。规避风险包括规避经济过热和赤字激增两方面的风险。财政政策应从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方面着手,缩减国债规模,改革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税收体制,加强税收征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控制过热行业的发展,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以及促进瓶颈、短缺部门的发展,将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公共卫生、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努力压缩财政预算赤字。

篇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区别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区别

首先,定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是指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第二,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保护价收购粮食、国家政策关于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准备金率的调整属于货币政策。第三,手段不同。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控制贷款规模、汇率调整。

第四,实施主体不同。财政政策的实施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的实施主体主要是中央银行

1.我国“二元社会”的状态

在当代中国,在城乡分治的行政建制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其核心是强制性分类的居民身份制度。

市民身份(非农业户口)和农民身份(农业户口)这种城乡隔离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制度障碍,并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未完,全文共7421字,当前显示146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