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重庆寻求内陆加工贸易新路径

近年来,重庆加工贸易努力克服远离沿海、物流成本高,制约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瓶颈因素,通过创新发展模式,以引进龙头企业做大产业集群为抓手,以依托建立特殊监管区功能平台为载体,以发挥区县加工贸易示范园作用为支撑,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内陆型加工贸易,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取得了良好进展和显著成效。主要作法是:抓住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创新内陆型加工贸易新模式重庆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要素成本低,发展外向型经济潜力巨大。加工贸易企业具有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往往更加看重物流成本因素。

相比之下,在内陆从事加工贸易,若以水运方式走远洋航线至欧洲,物流成本要比沿海高30%以上;产品销往日韩走近洋航线更要高出70%以上。因此,重庆要扩大开放,发展加工贸易,必须在模式创新上求突破,才能适应与沿海的竞争,实现更大跨越。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转移加剧。重庆抢抓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本地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就地配套、内外兼销、快捷运输”为主的内陆型加工贸易,逐步实现四个80%,即零部件80%本地化、产成品80%外销出口、物流组织80%航空运输、电子产品占比80%。具体做法是:改变整机和零部件分离的水平分工模式,落实配套服务,通过零部件本地造,使整机与零部件生产在重庆实现一体化、生产环节“零距离”。以笔记本电脑加工为例,如果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原材料大部份都能在重庆生产,那么物流成本必然大幅降低。同时对于主要依靠航空运输的电子信息产品来说,从重庆至欧美的运距及成本与沿海基本持平。实践证明,这种“一头在外、一头在内”垂直整合纵向一体的模式,改变了加工贸易零部件全球采购运输,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内陆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也彻底颠覆了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世界水平分工传统模式。通过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商务部授予重庆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影响力和政策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提升内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实现了产品加工由低向高转变,产业链由短向长转变,经营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增量由区外向区内转变,最终形成布局合理、辐射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支撑作用大、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内陆加工贸易格局。


(未完,全文共3072字,当前显示94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