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1)

回良玉: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2003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客观分析当前形势,全面部署2004年的工作,着重研究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深化农村改革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常务会对会议文件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审定,对会议的召开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开好这次会议。

一、正确分析形势,不断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认识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全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我们制定农村政策、指导农村工作的基本依据。基于这一科学判断,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提出了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这期间,农村经济社会的变化广泛而深刻,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而复杂,基层和农民群众的实践丰富而生动。我们要认真总结,深化认识,科学把握,正确应对。

(一)深刻认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新阶段的内涵丰富,变化深刻,影响广泛,我们应当不断深化对新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多少代仁人志士梦寐以求、为之不懈奋斗的“但愿苍生温饱”的目标得以实现。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是新阶段最基本的特征。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这使农产品供给的增长在受到资源约束的同时,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农业结构问题凸显,农产品价格低迷,增产难以增效,增产难以增收。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工作往往容易产生忽视农业、忽视粮食生产、忽视耕地保护等倾向,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可能导致农产品供求出现新的波动。

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转移动因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村劳动力加快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现在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入城镇经商务工。这是一个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在社会发展中对良好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得农民就业观念和经营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流动的动因也发生很大变化。农民外出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权宜之计。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由过去人进城到现在举家进城,由暂时居住到稳定居住,由从事简单劳动到从事技术工种,由离乡不离土到离乡又离土。有的进城农民,正在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企业工人和工商业经营者。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将继续呈现农业就业比重逐步下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外出就业较快增加的基本态势。


(未完,全文共14285字,当前显示144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