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

一百年前的今天正是晚清四大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倾全力振兴词

学的时候,前后王鹏运主盟北京,朱祖谋坐坛苏州,把清代词学复兴运动推到了鼎盛的

巅峰。他们,有时还加上文采斐蔚、才气横溢、以搞政治为主的文廷式,一面层层迭迭

拿出填词的厚重作品:“七稿九集”、《彊村语业》、《第一生修梅花馆

词》、《樵风乐府》、《云起轩词抄》等,一面又精心编集校刻《四印斋所刻词》、《

四印斋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彊村丛书》、《梦窗词》等,《蕙风词

话》、《词源斠律》与前后成书的《复堂词话》、《白雨斋词话》一起笼盖

了晚清整个词学论坛。——这些成绩或许已是一千余年传统词学的光辉终结,它的繁荣

昌盛显得有点畸型,在整个晚清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领域很有点扎眼,与当时的政治生

态、社会生活也不甚融洽。而且,它实际上已经步入了困境。《白雨斋词话》的作者写

于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的“自序”开宗明义就指出千有余年的倚声之学到了他那个时代

,词的创作:“大雅日非,繁声竞作,性情散失,莫可究极”;词的批评则大多“务取

秾丽,矜言该博”。于是“作者愈漓,议者益左。”——清季词学已经陷入

了严重的困境,出露了衰竭的气色。王鹏运、朱祖谋们大操大办,很有点巅峰狂舞的豪

情,但总是回光返照的晚景了。

其实,清季的词学批评,包括已具集大成性质的《蕙风词话》、《白雨斋词话》在

整体构架上——本体立场和审美视野——与千有余年前发轫时期的两宋词学没有本质上

的区别。宋人的词学工程大抵在作品编辑、曲调考证、韵谱整理、作家作品本事及批评

、词的理论探讨五个方面,但严格意义的词学概念似乎又不很有共识。谢桃坊《中国词

学史》“引论”对“词学”两字历史源流有相当深细的叙述,大抵作为研究“词”的一

门“学”则是近代学者的观念。1926年有徐珂《清代词学概论》出版,1930年有胡云翼

《词学abc》出版,

但这两部以“词学”命名并以词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对“词学”的概

念范畴是不甚清楚明晰的。1933年龙榆生主编的《词学季刊》创刊,1934年的《词学季

刊》1卷4号上刊出了龙榆生的《研究词学之商榷》,开始在学术意义上为“词学”立了

概念:“推求各曲调表情之缓急悲欢,与词体之渊源流变,乃至各作者利病得失之所由

,谓之词学。”并为词学确定了八个研究范畴,其中后三个范畴即三门新学:声调之学

、批评之学与目录之学,实际上可以涵盖前五门旧学。1981年的《词学》集刊第一辑里

发表了唐圭璋撰的《历代词学研究述略》,将词学范畴釐定为十项:词的起源、

词乐、词律、词韵、词人传记、词集版本、词集校勘、词集笺注,词学辑佚、词学评论

。刘扬忠在1989年出版的《宋词研究之路》中为宋词研究实际上可以说是为词学研究设

计了一个完整而科学的图表,作者自云“未敢云全”,但词学的基本门类与具体内容应

该说是相当“全”的。笔者这里做“词学一百年”的回顾考察,当然不能就词学的全范

畴发言,本文的词学讨论范围主要限于词的理论批评与史的流变把握。理论批评大抵包

括内在的体制、方法、声律、格调,与外在的审美意识、精神取向、思想立场等人文内

涵;史的把握意在揭示词体流变轨辙真迹与词史兴衰及其潜伏于中的词的观念的演化变

革的文化史意义。

词的传统是“艳科”,是“小道”、“末技”,是“绮罗香泽”;词学的传统是“

别是一家”,是“本色当行”,是“诗词分疆”,是“声声而自合鸾歌”,“字字而偏

谐凤律”(欧阳炯《花间集序》)。——词学的历史更多的带有一种孤芳自赏和幽闭自

恋的倾向,五代北宋以来的正宗词家宁可承认“诗庄词媚”,宁可委屈自己称“薄伎”


(未完,全文共19483字,当前显示146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