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分析
引言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而是发展中各国充分利用各种“后发优势”,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学习引进高新技术技术改造而获得生产力的短时期高速度跳跃性发展,和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由于是高速度、全方位的急剧变革,各种目标如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与稳定、民主与法制建设等等,相互之间并非完全相容,有时甚至激烈冲突。比较发达国家早先的现代化进程,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更有挑战性,各种社会矛盾会更尖锐,需要总结、吸取的经验教训也更多更有现实意义。
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集中表现在太平洋亚洲(括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印度)的新兴工业化带的崛起、拉丁美洲的“依附性”发展和中东(西亚北非)伊斯兰世界的变革,这里仅据北大现代化研究中心同人和自己的有关研究,从三大地区提取若干经验现实,总结五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一、应对“全球化”,处理好开放与自主、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1.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失败的教训
在拉美国家中,阿根廷最早以应对经济全球化为目标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但也是最早陷入全面、深重发展危机的国家。20世纪初,阿根廷位居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第6位。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gdp为3797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人均gdp的80%,比同期的法国和德国都高。但是,一个世纪后,阿根廷却成了一个“灾难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外资银行处在破产的边缘,准备撤出阿根廷;停止偿还1500亿美元的外债;5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gdp降至2100美元,比近1个世纪前的3797美元几乎减少45%,仅仅超过拉美5个最穷的国家。阿根廷不但不像世界银行几年前曾经预言的那样是“即将进入第一世界的第一候选国”,而且正在沿着下坡路走向“第四世界”,直到现在它仍处在已历时5年之久而且还看不到尽头的经济衰退之中。
一个多世纪以来,阿根廷也曾经有过几次经济发展的高潮。但是,每次高潮都是以政治的稳定开始,而以政治的危机告终。1955年9月,阿根廷右派军人发动军事政变,把庇隆政权推翻了。此后,阿根廷进入了一个庇隆主义和反庇隆主义无休止的争论、政变不断、军人和文人交替执政的政治动荡时期。20年中,政治危机不断,共换了12个政府,平均差不多一年半就换一个总统。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自然难以持续发展。
从1976到1982,为期7年之久的阿根廷军政府没有留下任何值得一提的现代化业绩。由魏地拉政变开始的7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在阿根廷盛行的时期。对阿根廷财富的大规模掠夺是这一时期的突出“成果”:开放商品市场,造成许多民族企业破产;开放资本市场,纵容了国际金融资本在阿根廷的猖狂投机活动;残酷镇压劳工和反对派,留下了3万多失踪者,损失了一代社会活动家。军人独裁政府虽然在经济、社会和军事(马岛战争)灾难中于1983年下台,但这个政权造成的国家工业能力缩减30%、资本外逃、外债猛增、收入分配极不平等,等等灾难性的的影响。
1983年劳尔·阿方辛上台执政后,恢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并试图放弃军政府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政府起初的计划是成功的,但当劳资双方都发现自己的实际收入减少时,对阿方辛的支持就开始削弱了。经过几次日益“正统的”、即新自由主义的调整之后,经济形势再次失控,引起资本加紧外逃,国际金融机构又见死不救,以致造成超高通货膨胀,国内局势空前混乱,迫使阿方辛举行选举,提前5个月离职。从此,历史进入了正义党执政的梅内姆主义时期。
(未完,全文共17083字,当前显示146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