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

「内容提要」文章运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城镇劳动供给的基本现状和特征;并通过研究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剖析了目前城镇劳动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社会后果。

「关键词」就业/失业/劳动参与

「标题注释」本研究为国家统计局城市就业与失业课题成果之一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2年9月召开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对当前面临的就业形势和矛盾做出了科学判断:中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当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交织在一起。由此可见,城镇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突出地体现在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工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吴邦国,2003)局面的形成,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又有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

从总量上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这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变化导致中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期,另一方面则在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正在下降。在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到90年代,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只能增加70万个就业岗位。劳动力供给过剩和就业需求相对不足使城镇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从结构上来看,中国的就业存在着严重的地区间和行业间的不平衡。在劳动供给压力大的地方,对劳动力的需求严重不足,劳动力必然从供给压力大的地方流向供给压力小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农村劳动力不断加速向城镇地区流动的主要原因。就业结构的不平衡还表现在行业和部门间。伴随着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有些行业和部门会不断吸纳劳动力就业,而有些行业和部门不仅不能吸纳新的劳动力就业,而且还通过裁员的办法排斥劳动力就业,始于90年代中期的国有企业职工大规模下岗就是这类结构性矛盾的具体体现。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就业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矛盾,其失业率的升高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因经济结构调整所引起。而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并正处在经济转型过程的中国,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既是总量矛盾又是结构性问题,这两类问题的叠加使得扩大就业和解决失业问题变得异常困难。

尽管城镇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中国仍然没有建立起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劳动力市场调查统计体系,而官方公布的登记失业率数字由于没有涵盖所有的经济活动人口,所以不能准确反映失业的真实情况。由于数据的限制,学术界和政策制定部门到目前为止对就业和失业问题仍然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从而使解决问题的对策很难发挥最佳效果。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简称“五普”)虽然不是专门的劳动力市场调查,但其关于就业和失业的定义基本上遵循了国际标准(国际劳工组织),这就为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城镇就业和失业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数据来源。本文主要运用“五普”数据,通过对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问题的分析,了解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状况,把握劳动力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的基本状况和特征


(未完,全文共10452字,当前显示139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