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省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内容提要。劳务经济是我国农民开创的一种新经济现象,已成为目前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安徽省劳务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及其制约因素,进而探讨了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且增长缓慢已成为当前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这是因为,人多地少是安徽省基本省情,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深入分析我省劳务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进而探讨和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加快全省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安徽省劳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

劳务经济是我国农民开创的一个经济行为和新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其吸引了亿万农村劳动力的投入,渗透到各行各业,就业容量大,投入少而经济效益高,又促进了新的资源与新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出现,所以被很多地方视为是一个新兴的大产业而着力推动其发展。相比较而言,安徽省对此认识较早,而且抓出了成效。据统计,2001年全省农民外出务工(计770多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6)总收入达260多亿元。分摊到全省农民,人均500多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4.5%。而同期全省全年财政收入为309.5亿元。可见,外出民工几乎“再造”了一个安徽。近年来,由于各地锐意推动,安徽省劳务经济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1、劳动力转移规模越来越大,输出地和输入地都出现相对集中的趋势。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全省民工才300万人,2001年全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为77万余人,而2002年达到1059.31万人。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全省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9.2%,其中向省外的占转移人数的62%。另据统计,滁州市2002年劳动力输出开发总数达6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201万人的30.8%,比2001年末净增13.7万人,增长28%。目前,全省外出民工的输出地相对集中在农业大市、农业大县(如阜阳、六安、安庆、霍邱),而输入地则主要集中在沿海或经济发达省市(如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主要从事建筑、运输、采掘、建材、服装、制造、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纺织和电子等行业。有资料表明,到2002年底,安徽省进京的建筑劳务队伍就达9.36万人,在沪民工有125万人,占沪外来民工人数的三分之一,已构成当地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未完,全文共10281字,当前显示109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