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出发点

【正文】

[中图分类号]f51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1)01—0027—06

科学的历史观出发点的确立,是建立唯物史观体系的关键。出发点正确虽然不能保证一个理论体系正确,但却为这个理论体系的正确性指明了方向。而如果出发点错误,尽管可能发现一些真理的颗粒,却不可能建立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正是确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出发点,找到了一条考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才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哲学领域的革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深入领会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一、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认真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己历史观出发点的论述,中外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两个误区。

第一,把“物质”范畴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出发点,传统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就是明证。以物质范畴为出发点所建立起来的体系,所阐述的主要是一般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样,就不能说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当然,造成这种误解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原因。其一是由于列宁和斯大林的误导。列宁生前没有看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是“从物到感觉的思想”的路线。斯大林虽然看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二是后来的研究者忽视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和它所包含的理论体系。思想和存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是一般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是主体与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作用、对立统一。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把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当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忽视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因而在哲学领域中造成了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局面,也就不可能正确解决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规律的关系问题。

第二,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没有人。在国外,萨特就主张应该用“真正的人学”,即他的存在主义来“医治”当前马克思主义的“贫血症”;把存在主义“并入”马克思主义,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使马克思主义“重新发现人”,“探究人”,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说:“存在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块飞地。”[1](p360)

甚至到今天,我国有的学者还认为,“马克思的社会系统模型没有人,特别是没有个人,或者说至少是把人的位置摆得很低”,“马克思曾明确地讲他的研究不以‘人’作为出发点而以‘劳动’作为出发点”,因此,这些学者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建立系统哲学,“它研究社会系统不以劳动为出发点而以人为出发点,并积极吸收欧洲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传统”[2](p319、321)。显然,这些学者并没有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的真正内涵。

这些学者根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85),认为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归结为生产关系。而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生产关系规定阶级关系,阶级关系规定了人的阶级性。这样,在马克思那里,就用“阶级”取代了“人”,用“阶级性”取代了“人性”[2](p319)。

这些学者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如果不是故意歪曲就是一知半解。完整准确阐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对澄清这些误解、把握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未完,全文共8889字,当前显示149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