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是进一步促进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贯彻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战略思想,明确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这是我们党在认真分析我国目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现状后,提出的又一个将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改革目标。这就是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着重考虑城乡之间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推进体制改革、制度创新过程中也必须遵循这个原则。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虽三者测重点不一,但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上世纪年代末期发端于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在八十年代的改革及高速增长。但在进入九十年代后,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下半期,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却日益突出,以至成为当前困扰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九十年代以来,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变化,是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式转变。我国城镇居民占全体人口的比重,虽然直到今天也才刚刚超过%,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城乡分割的格局,城乡人口的收入差距巨大,目前大约为:(有专家估计实际达到:),即城市人均收入是农村的三倍,所以仅占%的城镇人口,在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却占到了%,这就决定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总体性变化。

城镇民对食品消费的支出增长缓慢下来以后,首先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缩小引起市场价格下跌,农产品价格下跌,使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生产的增长不能同步,甚至生产增长了收入却反而下降。在农产品市场看来就是人们常说的“农产品的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九十年代以来,发生在农业内部的重大变化,是农业生产也开始趋向于资金密集,从而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并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力剩余情况更加严重。我国农业的特点,是以极少的土地养活众多人口,因此土地的产出率一向很高。九十年代初期,农业再次打破生产徘徊局面仍然是靠化肥、良种、农药、农膜等物质投入,使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况愈演愈烈。边际报酬递减现象使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增长快于生产增长,从而成为农民家庭直接的减收因素。在现阶段,虽然农业物耗率的增长还慢于农业总产出的增长,但是由于农户仍有相当比例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即并不(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出售或很少出售土地的产出品,物耗率的上升就使这些农户的纯收入出现了增长率缓慢甚至绝对减少,表现为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农民收入持续多年低速增长的现象。


(未完,全文共3907字,当前显示117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