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对财政人员管理联动机制的调研思考

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倡导节约型社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其中,实现政府办公的资源节约也是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一大重点。笔者系机构编制系统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观察到,组织、人事、编制、财政部门都要求各机关事业单位使用自己独自的报批审理软件系统,每年年底,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都要向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报送大量的年报数据,数据内容大都重合,可是向不同部门报送,不管是对于报送单位,还是对于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劳动保障等接收单位,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重复劳动和浪费。即使这样一年一报,在实际应用这些数据时,也不能完全保证这些数据的实时准确性。由此,笔者想到,几大部门应放长远目光,组织、机构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应实行联动机制,可由一家牵头,整合几个部门的人员信息数据库资源,实行网络联动机制,掌握财政供养人员信息实时变化,最大限度节约办公资源并防止吃“空饷”现象发生。这也是实现机构编制动态管理的最有效途径。

一、现状分析

目前,以笔者所在市为例,组织部、人事局、编委办、财政局各用一套人员系统,更新也各自为政,不同步的现状不仅造成上报单位的多头上报、资源浪费,也为部分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提供了可趁之机。对于管理财政供养人员第一道关口的机构编制部门本身,虽经过多年努力,机构编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管理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机构设置,编制配备日趋合理科学,人们的编制意识越来越强,可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反规定擅自增设机构、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上级业务部门干涉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等现象,使机构编制部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限的工作只能停留在决策过程中的数字核定工作,对于机构编制的使用执行情况无法发挥监管作用,机构编制管理失去权威性,严肃性。机构编制即使掌握人员使用编制情况,也是“两层皮”,与财政、组织人事的人员信息库不吻合。而对于其他几大部门来说,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审批人员与实际应享受财政供养人员数字不符等情况,人员支出超出人员编制核定范围的现象经常出现。

二、实现联动机制的意义


(未完,全文共2640字,当前显示87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