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由贫穷走向富裕---山西省经济发展纪实汇报

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人民生活追求温饱

新中国建立初期,山西国民经济形势严峻,困难重重,人民生活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中,吃饱穿暖成为最低要求。回顾60年走过的历程不难发现,城乡居民为了追求温饱生活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汗水,温饱生活的实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城乡居民收入缓慢增长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但由于这一时期山西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再加上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受到限制。

1.解放初:发展生产,争取温饱

1949年,山西人民结束了阎锡山长达38年的统治,人民当家作主。但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统计资料表明:1949年人均年现金收入还不足100元。面对这样的局面,山西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山西的建设中去,为新山西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

“一五”期间,面对人口众多而生产力低下的现实,全省采取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使人人有饭吃的理想在一种较低层次上成为现实。这在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作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一五”时期被称为解放后山西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195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9元,比1952年增长56.3%,年均增长9.3%。在农村,摧毁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广大农民从封建制度压迫下解放出来。到1957年,全省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建立了农业集体所有制经济。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到195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元,吃、穿、住、用等各项生活消费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

2.改革前:政治运动不断,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徘徊不前

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这一阶段,山西人民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反右运动”、“大跃进”使人民生活几起几落,三年自然灾害,好比雪上加霜,各种食品和轻工业品严重短缺,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革十年”,又将政治斗争推向高峰,几乎把整个国民经济推至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在农村,从1958年到1965年,由于“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泛滥开来,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农民生活水平呈下降趋势。农民收入由1957年的80元减少到1959年的67.55元。虽然,经过三年的调整,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同解放初期的8年相比,这一阶段的农业生产增长速度不快,农民生活改善程度不大,从1957年到1965年全省农民全年纯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7%。从1966年到1978年,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特别是农村推行极“左”路线,“割资本主义尾巴”,大搞“穷过渡”,取消广大农民正常的家庭副业生产,关闭集市贸易,在生产中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搞瞎指挥,在经营管理上不计成本,不搞核算,“吃大锅饭”,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更是缓慢。


(未完,全文共10803字,当前显示139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