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不可小看了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

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农村劳动力“一次转移”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一是从农业生产领域流向非农产业。年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九五”期间,全市乡镇企业累计吸纳劳动力万人,平均每年吸纳劳动力达万人。至××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万人中已有万人转移到非农产业,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达%。二是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年,全国各地转向省外的农村劳动力中,转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初期快速扩张的产物,劳动力转移只是就业空间的简单转移,劳动力性质本身没有变化,仍然保留着农民身份,保留着土地,是一种“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的兼业式转移,是农村劳动力的初级转移或称之为劳动力的“一次转移”。农村劳动力“一次转移”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其本质上仍是一种低层次的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是转移以自发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由政府有组织地引导转移较少,劳动力供需无法对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仍然靠血缘、地缘、人缘关系,盲目性流动较普遍。二是转移缺乏可持续性和确定性。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农民工在农忙或城市找不到工作时候仍然返回农村,职业流动是飘忽不定的,时而是农民,时而是工人,具有兼业摇摆性。三是转移结构性矛盾较突出。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流向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体力劳动,从业人员大多缺乏专门职业技能培训,文化和技术素质低下,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和岗位。四是农民工以企业管理为主,社会管理和监督薄弱。农民工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五是外出务工人员以自我保障为主,社会保障和服务缺乏。农民工享受不到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也无法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子女就学、就医、购房等公共服务。农村劳动力“一次转移”降低了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带来了不少问题。尤其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升级和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劳动力“一次转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较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必须积极探索创新劳动力转移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为经济社会的新一轮腾飞注入新的动力和提供支持。

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的重要战略意义

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也可称为劳动力的再转移,指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依托市场机制调节和政策引导,实现农村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职业流动,身份转换和居所迁移同步发生,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进入城镇成为自谋职业的城镇居民。


(未完,全文共6484字,当前显示130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