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阳贵一中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百年办学,积文化厚蕴

2007年的钟声,开启了阳贵一中新百年的办学历程。

回眸百年,袭筑正本、正习书院之风,行创新学之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礼部尚书李端棻与贵州名士唐尔镛、任可澄、于德楷、华之鸿等,于阳贵府中学堂的基础上,在南明河畔立校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阳贵一种前身),广育黔中才俊。1950年,并省立阳贵中学、私立中山中学、国立师院附中、伯群中学,称阳贵一中。

百年一中,见证贵州基础教育的百年历史。从茅亭渡口、板楼瓦屋式的学堂,到独具特色、惠及黔中的南明半岛文化,至硬件一流、蜚声全国的金阳新校,浓缩着一段教育从蚕丛草创走向现代文明的艰难历程。

百年一中,厚蓄文化,传承文明。一中似条河,汇五条颇具时代影响的教育支流而成。一中前身五校,办学历史长短不一,然各有特色。各校虽屡易其名,但又各自延续自身的文化精髓。

百年一中,与时俱进,服务社会。一中前身五校肇建之时,前辈先贤们就顺应时代发展恪守办学兴邦的宏旨,用知识育德,科学救国的思想浸润一中学子。解放后,五校合并,学校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顺运时代发展需要,育人无数,干才辈出。90年代办小河分校,2005年搬迁金阳,均以推动阳贵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为己任。审视一中百年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始终贯穿以人为本,兼容并蓄的思想,始终坚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理念。

阳贵一中的一百年,是始终站在贵州教育和文化的前沿,演绎独具蕴意的南明文化的丰厚百年;是展胸襟,纳百川,融众慧,润千里的博大百年;是聚士杰、育英才、泽芳华的辉煌百年。在传承勤慎朴实、自强不息文化精神基础上,人文教育、科技教育、品德教育特色凸显,形成了崇德瀹智、追求卓越的校风,敬业尽职、精益求精的教风,自觉、勤奋、踏实、活泼的学风。

(二)、九五规划,实现创建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目标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学校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1997年结合实际制定了九五规划,提出创建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目标。

1、应运时代发展,快速推进软硬件建设,形成规模品牌效应;

2、建设小河分校,探索多元办学模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3、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2001年学校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评估,成为贵州省唯一的一所一类示范性高中,奠定了阳贵一中作为贵州高中发展排头兵的地位。

(三)、十五规划,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实现跨越性发展

2002年至2006年是学校发展的特殊时期,金阳新校的建设和搬迁,使学校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学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审时度势制定了十五规划,围绕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全面推进学校发展。一个中心即以金阳新校建设为中心;三个结合:即新校建设与本部稳步过渡发展建设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硬件建设与人件建设相结合。

1、改革管理,完善制度,建立有效机制

学校结合实际推行了岗位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制订并实施了《阳贵一中教育教学工作评估办法》、《阳贵一中教师请假制度》、《阳贵一中科研课题管理办法》《阳贵一中教科研成果评价办法》、《阳贵一中学科竞赛辅导管理办法》,修订《阳贵一中校长奖教金评奖办法》、《阳贵一中教研科研评奖标准及奖励办法》。

2、拓宽办学渠道,走多元办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多元发展平台

理科实验班的探索,实现分层教学的突破,总结优秀学子的成长规律,积累青年英才的培养经验。为办特色学校、特色教育、精品教育打下了基础。

中澳合作学校的举办,中日合作项目的实施,拓宽了办学渠道,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多元需求,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多个平台。


(未完,全文共9842字,当前显示149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