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工新出路

诸如工伤、职业病、拖欠工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困扰农民工与政府职能部门的问题我们能说出一大堆。这些问题有的得到了基本解决,有的正在努力解决,有的仍然被忽视。

2012年“开胸验肺”案以农民工张海超以悲壮之举让职业病备受关注,持续不断的农民工讨薪被打事件让农民工讨薪问题把xx帮农民工讨薪的年代拉回现实。这一切告诉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和农民工问题一样,都在路上。况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老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新老问题交加,让农民工不能忍受被“边缘化”之痛,也让政府部门对农民工问题不敢小视。

从“盲流”到“农民工”,从“农民工”到“新市民”。伴随着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们称呼的改变,背后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和对农民工群体庞大力量的认识。事实告诉我们: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那么解决中国农民工问题的困局在哪。出路又在哪。

障碍一:城乡二元体制的人为壁垒

农民工没有低保,农民工没有失业保险,农民工受伤之后只能哀求企业给医疗费。农民工上班时间延长了又延长,农民工干的活又脏又累又危险。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要么不让进,要么要交“赞助费”,使得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对上公办学校只能想。为什么。为什么城市里的人享有的,农民工却没有。因为城乡二元体制,换句话说,因为农民工仍然是农民。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及配套制度颁布,为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提供了详细的制度安排。在此前的1954年,中国公民的迁移自由已经从宪法中被取消。从这开始,中国人步入了一个漫长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

这一制度的设立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密不可分。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时期所建立的基本是军重工业为主的国家工业体系。1956年,中国工业此时刚刚起步,由于中苏交恶,中国政府财政赤字大规模增加,基本丧失了扩大再生产能力,没有新增扩大再生产就没有新增就业,所以1959年政府不得不把进城的人向外迁移。此次的迁移对缓解当时经济危机的带来的社会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户籍制度从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并且伴随户籍制度的有一套完善的具体管理制度,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从此在中国根深蒂固。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上个世纪整个60、70年代自动流动的人口几乎没有。


(未完,全文共3351字,当前显示106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