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简要分析实践的历史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完成了从伦理道德实践观到生产实践观的转变

实践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通常用与知相对的行来表示。在西方哲学史上,实践概念自希腊哲学起就已产生。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人的活动分为三类:一是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动,它是按照自然法则而不是以人自身为目的的活动;二是道德和政治活动,它是以人自身的幸福、善恶为目的的活动;三是思辨的活动,它是以普遍性的知识和真理本身为目的的活动。而亚里士多德否认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活动为实践活动,而将后两种活动才视为实践活动。康德对西方哲学的这种实践观传统做了修改,认为思辨活动并不是实践活动。康德认为,实践就应该是道德实践,因为以自身为目的的道德活动,不包括任何经验条件,而是以绝对命令的道德律令为其基础的一种理性活动。而实践在客观唯心主义者看来则是一种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的精神实体的活动。

简言之,前马克思时期的实践观主要是伦理道德实践,生产活动在其中毫无地位。而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生产活动,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念,完成了从伦理道德实践观到生产实践观的转变,生产实践由此第一次被赋予实践的崇高含义,从而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传统实践观。

按照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从而解决了认识的源泉、基础和动力以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因此,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纽带或中介。但是这种见解把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当成给定的存在,把实践作为外在的联系嵌入主体客体之间,这实际上是把实践限定为认识论范畴,其结果是极大地限制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有的地位。阐明实践的历史性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认识。

实践主体无法脱离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而具有历史性

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与社会历史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甚至在葛兰西看来,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的,因而人不是一种给定的物,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人类在不断地创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当中,也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从而使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有一个历史性的生成过程。


(未完,全文共2955字,当前显示96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