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

研讨的实践背景和需要

非公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走过了一条颇为曲折的道路。解放后,中国一度想人为消灭非公经济,建立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但是,非公经济在我国并没有彻底消失过,即使在对非公经济批判最为的严厉“文革”时期,非公经济的“星星之火”也还存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公有土地的产量只相当于等量私有土地出产的25。把

公有土地出售给私人,新的所有者就会受到刺激监督各种活动,消除浪费,并且细致入微地考虑怎样最有利地使用每一英寸土地。当代经济学家斯蒂夫·汉克则根据“官僚机构双倍法则”阐明,生产同样的产品或服务,公有企业需要支出两倍于私营企业的成本。换句话说,作为一个规律,一个公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之后,大约可以节省一半成本。其实他们两人讲的都是一个意思:非公经济能激发所有者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成本收益。

正因为非公经济的这些特点,生产力的发展还离不开非公经济,人为消灭非公经济的做法即违背规律,也是不现实的。“文革”期间,个体经济是我国仅存的非公经济,当时已经濒临灭绝,但全国从事个体经济的仍然有15万人。而且,非公经济不仅有“星星之火”,在有的地方还窜出了火苗子。1976年,中央新闻电影记录片《铁证如山》在全国各地播放,其中有一段解说词称:石狮的资本主义小摊点有993个,日成交额达60余万元。“文革”期间,石狮还出现螺丝大王、水产大王等八位商贩,他们年收入超过一万元而成为批判典型,被称为“八大王”。


(未完,全文共1950字,当前显示61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