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浅谈民事诉讼法诚信原则的建构和完善

一、民事诉讼法中诚信原则的立法背景和目的

诚实信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也是市场活动下逐渐形成的道德准则。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本为道德准则的诚实信用也被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入法,在贯穿实体与程序、理论与实践之间展现了其独特的法律魅力。

(一)民事诉讼法中诚信原则的立法背景

诚信原则是民法的重要原则。它体现在物权法、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中,促进了民事实体法的完善。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以前,我国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都集中在是否应该将其作为原则入法这一层面。而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增加了诚信原则,在立法上弥补了诚信原则的缺失。诚信原则自此成为民诉法中的一员。

诚信原则被引入民事诉讼法。从法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是民诉法的补充原则,有利于保证民事诉讼公正与效率,并对滥用诉权的行为进行制约。同时,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当事人滥用诉权,违反诉讼目的,恶意诉讼等,具体法律规则有时会无法适用,在此种情况下,诚信原则开始发挥作用。2015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颁布,对于虚假诉讼行为等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做了详细规定,进一步加大了它在民事诉讼法中所占的比例。在这种背景下,诚信原则已经完成了由民法向民事诉讼法的转变,实现了从民事实体法到民事诉讼法的跨越。

(二)民事诉讼法中诚信原则的立法目的

诚信原则的诉讼法定化,是法律引领和规范人们诉讼行为的重要体现,其被引入民事诉讼法主要有以下目的:一是促使公法和私法相互弥补。在当今社会中,不仅需要用私法协调纠纷和冲突,同时还需要依靠公法来实现诉讼保障。诚实信用虽然是一种道德规范,但它能够发挥其独特作用,促使公私法相互协调。同时,随着法治社会的发展,诚信原则被公法吸收,对解决私法纠纷问题起到了约束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公法和私法的衔接。

二是扩大法官的审判裁量权。为了弥补法律功能的不足,在法律领域引入了作为道德规范的诚信原则。但在法律程序化的过程中,法律规定需要更具体,也需要有更灵活、适用性强的原则。因此,诚实信用原则的出现,自然为解决此类法律问题提供了解决手段。

三是顺应实践需要。社会生活中,诚信原则已经从一个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原则,实现了法定化的转变。这一转变并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表现,反而是顺应了实践的需要。良好的诉讼行为规范是诉讼结果公正、提高诉讼效率的保证,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最终实现。

二、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的立法体现

诚信原则在从道德准则转入法律原则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规范内心到规范社会的飞跃。其转化的关键,便在于它的法定化进程,即道德转化为法律。作为法律原则,诚信原则在2012新民事诉讼法和2015年民事诉讼法解释方面均有所体现。

(一)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


(未完,全文共7927字,当前显示114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