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研究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研究

摘要: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促使其溶入城市社会的关键。农民工在城市归属感问题上呈现出不和谐态势,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和谐健康发展,应以强化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群体归属感为切入点和重心,同时辅以消融城乡二元分割等必要配套性措施。关键词:农民工;城市社会;归属感

所谓“归属感”,字面上的理解是“归于、属于某种事物的情感”之意,隶属于社会文化心理范畴。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指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村人口在实现由农村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后应当归属于城市社会的一种情感表达、心理认同和依恋程度。农民工是我国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目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完成了社会角色(由农民向工人转变)、资源获取方式(由依赖土地向不依赖土地转变)和空间位置(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改变,尚未实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尚未融入城市社会。当作为市民最重要的标志-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并没有出现农民工大量迁移户口、举家涌入城市的火爆局面,进城的民工依然处于“漂泊”状态,并没有迅速地实现身份的转变而溶入城市社会,究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其中的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缺失是制约其溶入城市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促使其溶入城市社会的关键。

一、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上的不和谐态势

=、总体层面上的不和谐。笔者将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划分为两大相对独立的层面——地域意义上的城市归属感和对城市居民的群体归属感,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总体上呈现出地域上的强归属和群体上的弱归属。主要由于城乡的巨大差距,进城农民工留恋城市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希望能留在城市定居,在地域上表现出对城市的强烈归属与认同。但由于客观与主观、制度与观念、自身与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又对与城市居民互相交往、共同生活的意愿不强。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的一种聚居区——“都市里的村庄”,如某省的“某省村”、“某省村”、“某省村”等,从侧面反映了进城农民工与市民两大群体间的隔阂、疏离甚至是摩擦和冲突,反映了进城农民工对市民群体缺乏认同、归属。

=、地域归属感上的不和谐。据统计,====年全国有=、=亿农民工,如此规模的农村人口自发自愿地从农村涌向城镇,很能说明城市对于农民工的巨大吸引力,说明农民工在心理预期上对于城市有着强烈的认同与向往。但同时由于进城成本过高,农民工当前的收入水平还无力承担城镇住房、子女教育和其他消费支出,更谈不上在城市定居。所以,他们在未来归属上还没有明确的行动选择,用“彷徨”二字来表述比较恰当,他们只能象候鸟一样在农村和城市之间飞来飞去。

=、群体归属感上的不和谐。作为市民,不仅拥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而且还能享受农村人享受不到的社会保障待遇。因此,进城农民工对自身实现向市民身份的归属具有强烈的愿望。据有人的调查显示,==、=的民工希望长期居住在城市,有留在城里成为城市居民的愿望。这与进城农民工对市民群体缺乏认同和归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巨大的反差。

二、造成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矛盾不和谐的原因

农民工在对城市归属感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不和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归结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未完,全文共7620字,当前显示138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