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福利制度转型
随着农村社会的开放和家庭纽带的渐渐松解,亲属对孤儿的养护义务色彩逐渐减少。中国社会正在变得跟许多发达国家一样,养育孤儿这样的责任逐渐由民间转向政府来承担。但怎样让政府提供的福利性服务真正达到所需要的群体,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在10月份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终于获得通过,7项基本制度和首期的25亿中央财政资金拨付标志着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终于从最弱势的孤儿群体开始了全面覆盖的进程。
“在国务院的常务会议上,讨论孤儿养育的事务,这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看来,这个会议与1909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召开的儿童会议一样,标志着一个国家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担任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期间,王振耀就一直致力于推动此事。事实上,正是从2005年民政部第一次对全国孤儿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开始,孤儿养育才逐渐成为一个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正是那次全面的调查后发布的报告,才让包括政府决策高层在内的很多人知道中国有57万孤儿,多数分布在农村,生存状况不尽人意,与“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社会理想相去甚远。
2005年至今,经历了两次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日常衍生,根据民政部最新统计,中国孤儿数量已经增加到71.2万。无论是25亿的资金安排还是70多万的孤儿总量,从数量上听起来,都算不上什么大事。不过,比资金安排更重要的是中国新型儿童福利制度的雏形已基本确立。
谁在养育孤儿。
中国到底有多少孤儿。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个问题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一直到2005年,民政部才启动了1949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孤儿现状调查,最终发布了一份名为《我国孤儿现状与面临的困境》的调查报告。报告称,全国18周岁以下父母双亡及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共计57.3万人,其中有接近90%都是农村孤儿,而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的孤儿率也远远高于北京、上海等东部大城市。
这个数字到2009年重新统计时,很快就变成了71.2万。这中间有地震孤儿集中出现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随着国家养育补助标准的逐步提高和落实,更多原本由亲戚代养的孤儿都开始踊跃申报。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尚晓援是中国最早关注孤儿养育问题的学者之一,她也是当年孤儿调查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在她看来,相对于中国的人口基数而言,这样的孤儿总量其实是很少的。
“一旦国家开始发放补助资金,孤儿的数量肯定还会增加。”王振耀也说,很多国家的孤儿比例不是这样的,应该更多一些,现在的统计只是地方报上来的情况,并没有覆盖全面。
事实上,中国孤儿总量的调查一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传统的大家族观念,让多数父母双亡的孩子都进入了叔叔伯伯等亲属家庭。多年来,政府并没有对这些由亲戚代养的孤儿有实质性的救助,也因此,民间社会自主登记孤儿的主动性并不强。
不过,也正是中国社会传统的宗族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孤儿养育的困境,承担了部分本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让它并没有恶化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这样的传统却在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不断进步中日益呈现出瓦解的状态。
(未完,全文共4184字,当前显示128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