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2018年院士退休制度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这意味着今后要实施强制性的院士退休(退出)制度,院士终身制将走入历史。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告诉光明网记者,在每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院士群体本身也多次呼吁改变院士机制僵化的现状。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院士体制改革可谓正当其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吴江对这个问题也关注多年。

而中科院内部人士表示,从此前的完善(院士制度)到现在的改革,表明中央的态度更加坚决,中央把院士制度改革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但具体方案还需经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研究讨论。

如何打破院士终身制的僵化格局。如何化解科研领域存在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如何清除制度改革面临的重重阻力。带着这些问题,光明网采访了多位院士、专家、学者,共同聚焦院士制度改革的话题。

呵护院士群体的荣誉感

许居衍。名誉性的称号,不存在退出问题,退出的是这个人的职位。目前没有明确规定退休,实际上也没有规定不能退休,反而造成诸多非议。强调院士制度的改革应该是一种对院士的保护。

赵梓森。院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不需要取消。院士在过去的工作中取得很多成果,之后取消人家的荣誉是不对的。

年近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电子技术专家许居衍在接受光明网专访时表示,他对实行院士退休退出制度非常赞同,并支持院士应该在75岁以后退休,若有需要,单位可以返聘(比如一般教授),这种情况还会比较多,但更能说明院士的本事。

许居衍认为,人到老年,体力智力已经衰退了,但个别人还比较活跃,仍旧有创造力,这样的人退休了,是可以返聘回原单位继续做出贡献的。

但问题在于,现在没有明确规定,实际上也没有规定不能退休,反而造成了诸多非议。

在现有的国家政策中,的确找不到院士退休的具体规定,据了解,唯一一位真正退休的院士是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秦伯益——他还是xx年给组织写信坚决要求退休,才获得xx特批。

秦伯益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说,我从62岁当上院士到xx年70岁,这8年期间,我是很认认真真地做社会工作的,后来我逐渐发现,其实只不过当了个花瓶,我厌烦了,我不愿意再被人家当花瓶了,我觉得我自己有更有兴趣的、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未完,全文共3115字,当前显示97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