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保险透明度管理理论及现状和策略

长期以来,金融保险业运行透明度差、过度屏蔽信息,导致金融保险体系风险不断累积,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保险偿付危机的接连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保险市场,由于保险信息披露机制发展的滞后,造成保险市场透明度不高,行业社会形象长期得不到改善,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和威胁到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保险透明度监管兴起的理论根源

保险市场为什么需要透明度监管。具有怎样的理论依据。这是在保险监管实践中必须首要回答的问题。纵观近代经济金融史上出现的重要理论,与透明度监管相关的理论,从经济学角度看主要有信息不对称理论,从管理学角度看主要有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法学角度看主要有知情权理论。这三大理论从不同视角对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监管的必要性做出了相关的理论解释,可以说是保险透明度监管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理论渊源。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z)在其代表作《竞争性保险市场的均衡:关于不完全信息经济学的尝试》中,对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一方面,投保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投保前,由于投保人更加了解保险标的具体情况,掌握更多关于保险标的真实风险状况的信息;而保险人对此并不了解,只能按保险标的大类来厘定保险费率;只有当保险标的实际风险水平高于保险费率时,投保人才倾向于办理保险而不是自留风险,这就迫使风险相对较低的投保人不断退出保险市场,并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保险市场的无效率。投保后,由于风险已被转移,投保人会降低自身防范风险的努力,甚至故意造成损失或加剧报失以获得赔偿,这就大大增加了风险发生的概率,加大了保险标的发生事故后的平均损失,促使保险人进一步提高保险价格,从而增加了保险业成本。另一方面,保险人也存在利用其信息优势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承保前,由于保险人掌握着更多关于保险公司经营实力、保险专业知识、保单条款信息、保险精算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可能趁机通过虚假宣传、隐瞒保险条款信息、代理人误导、或实施局部市场定价策略以不正当的低保费吸引投保人,从而使投保人陷入选择困难而放弃购买保险,或选择了并不是最能保障其利益和需求的保险公司及保险产品。承保后,保险人为了减少保险赔付和投保人退保带来的经济损失,则倾向于借助在风险处理、理赔条件和程序上的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不披露、减少披露或虚假披露赔付标准、财务状况、公司治理等信息,产生惜赔、拖赔、拒赔等种种道德风险行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严重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影响了保险行业的形象和声誉,降低了社会福利。


(未完,全文共6862字,当前显示110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