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和谐传统对构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而且“和”是其中的最高价值。以和为贵是人和人之间的首要研究对象,因为只有在处事待人上做到宽容,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和谐的大同社会。孔子所倡导的理想人格是协和任何的人、能够以宽厚的态度处理事情,君子应当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孟子甚至说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论(《孟子•公孙丑下》);老子在《道德经》中不但为人们勾勒出一个与世无争、无欲无求的理想社会,而且更是提出了人要效法天道、实现和谐。

(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中国古代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和生实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说法,认为“和”是生存所必须的基础,事物在不同的原因和组成成分之间能够互相的作用,而且还能在整体上体现出和谐。儒家的“有为而治”则注重的是民众,惠民、重民、乐民、爱民,只有对民众爱惜,广泛的施行仁爱制度,才能够最终赢得人心所向;而道家的“无为而治”则反对肆意扰乱民众的生活,在实践层面上要求统治阶级不要为所欲为地干涉,倡导让民众按其自然本性过日子,否则会让百姓无所适从,最终失去天下。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家在思想上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特别注重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只有做到尊重和保护自然,人和自然最终才能实现和谐的共同发展。在人和社会之间关系方面的观点类似的是,我国古代儒家与道家的观点同样存在一定分歧。儒家注重“合二为一”和“致中和”的指导思想,道家则是注重“天人合一”,二者虽然在观点上不一样,但是“和合”在实际的本质是有所联通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相通的。人类在发展规则上不仅要尊重自然,而且更要效法天地和崇尚自然给人生在所作所为上找到最终的归依。

(四)个人身心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人身心的和谐,即精神与身体、各器官运行、内在与外在、行为方式与价值预期之间做到有效的协调统一。儒家倡导的是“三省吾身”、自我的修养和时刻反省自己,从而达到和谐而又高尚的人生境界,认为普天下的人都应以“修身”为本,孔子在《论语》中更是对君子提出了“三戒”、“四绝”、“五美”、“九思”等行为标准。而道家则主张“冲气以为和”,让人们擦去世事纷争落在心灵上的俗尘,消除自我的固蔽,超脱于世俗偏隘的人伦关系,用开阔的心胸与无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事、物,从而达到个体身心的和谐。

(五)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和谐


(未完,全文共3622字,当前显示105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