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探讨事业单位改革的实现途径及措施

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经济体制和党政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原有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社会化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机制僵化、职能错位、财政不堪重负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笔者以为,应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现有的事业机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结合社会事业的个性特征、产业特性及其生存环境、发展水平,对它们进行重新定位,并结合各类事业单位的特点制定管理办法和改革措施。

一、现行体制的弊端

我国事业单位原有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管理体制封闭化,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一经设立,其人员由国家统配,经费由财政统包,职责任务由上级统分,一切都是计划安排好的。在这种“三统”体制下,事业单位犹如“金丝鸟”,在国家的大笼中过着与世无争、养尊处优的生活,缺少自由发展的空间。结果导致事业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和经营能力,养成了“等、靠、要”的惰性思想,抑制了生机和活力,难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搏击。而随着作为第三产业的社会事业服务市场的对外逐步开放,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将无所适从,甚至会被逐出市场。

二是服务职能单一化,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在传统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主要以主管机关、本行业、本系统为其服务对象,以服从国家需要为服务的立足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放的市场对事业单位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作为社会服务组织的事业单位,以独立的法人身份进入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打破“部门所有,各自为政”和行业垄断的桎梏,面向全社会服务。

三是运行机制行政化,不适应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大多数事业单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些事业单位是在党政机关的扶持下创办的,有的履行的是政府部门的职能。大多数事业单位在现行的管理体系、运行方式中计划经济的烙印很深,多年来还用行政手段管理事业单位,行政化的倾向非常严重,偏离了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轨道,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和事业单位内在的运行规律。结果是束缚了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许多事业单位趋于封闭、保守,只注重于做所谓“份内”、“规定”之事,造成了人才、设备的浪费。

四是角色错位,政事、事企不分。从职能行使的情况分析,现有事业单位主要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公益服务职能、经营性职能,或二种、三种职能并行,政事、事企不分。这种状况会导致三种后果:一是重管理轻服务。管理职能有着或大或小的权力,而在权力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利益的分配,因此,在有多种选项并存的情况下,管理职能必然成为首选,公益性服务排在其次;二是重经营轻公益。公益性服务不可能给单位和个人带来经济效益,在权衡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时,天平自然会向能给单位和个人带来经济效益的经营性服务倾斜,公益性服务则变成单位敛财的幌子;三是抑制市场发展。由于存在三种职能,加之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力,自己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更是“运动会”的举办者,市场的公正性可想而知。因此,容易出现部门分割、地方保护和业务垄断等问题,不是向市场要机遇、求发展,而是向政府争职能、要政策,必然会阻碍社会事业的发展。


(未完,全文共7514字,当前显示136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