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下支农政策诠释
摘要。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农村有许多公共产品,这都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和提供。不但分析了财政支农的原因,还总结了财政支农的现状以及进一步加大投入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公共财政模式下的财政支农政策选择。
关键词:公共财政;市场失灵;公共产品;外部效应
1公共财政模式下财政支农的原因
1.1直接的理论依据
(1)农村存在着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是用于满足农村的公共需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它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对于农村纯公共品和外部极强的准公共品应由政府提供,如公共水利设施、义务教育和科技服务农业属于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是指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如电力设施、社会保障、以及农村成人教育中为兼职或劳动力转移而学习技术、专长的培训应属于准公共产品。对于一般性的农村准公共品应由政府和私人混合提供。
(2)农业生产本身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首先是农业收益的流失。农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好处却难以计量,所以也无法进行相应的经济报酬和补偿,于是,农业收益就发生了“外溢”。在我国,这种收益“外溢”现象突出表现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上。其次是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的无偿提供。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也是一种公共物品,农业则在对这类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草原、林地、森林、绿洲、湖泊、耕地等景观的无偿提供就是农业外部经济的典型例子。
再次是其他行业成本外部化的被迫承担。例如,工业、交通、能源、通讯、商业中的尾气污染、噪声污染、白色污染、电磁污染等,都会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的发展环境由于接受了工业等非农产业转嫁的成本而趋于恶劣,为了克服这些不良影响,农业生产经营者不得不付出额外的成本。按照“皮古”理论对这些污染者应征收皮古税,税率为作用环境后造成的环境的边际损失。这种税可以为环保筹集资本,并作为对受损者进行补偿的资金来源。所以,农业应得到包含这种税收收入形成的国家财政的补贴。
(3)农业市场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农产品供求波动很大,导致农业生产者无法获得当期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农业生产者所获得的价格信息是滞后的,即生产者在进行当期生产决策时,并不知道当年的生产价格,只能根据上一年的价格来决定。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自然风险又比较大,等到当年农产品进入市场时,市场价格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将进一步影响下一年的生产决策和农产品供给量。如此循环往复的价格信息滞后所引起的价格不稳定现象会形成经济学中的“发散型蛛网”,如图所示。
(未完,全文共3957字,当前显示113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