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思考

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监管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手段;要建设美丽中国,需牢牢抓住生态环境监管这个关键环节,而要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则需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因为加强文化建设是生态环境监管的根基和底色。

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内涵

其一,精神内涵。生态环保精神是生发于中国生态环境监管的实践,积蕴于现代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的冲突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软实力的重要显示。生态环保精神与全球化时代的历史责任相适应,与中国经济社会长久发展的远期目标相匹配,与生态环境部门的荣誉和职责相关联,是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灵魂。其二,形象树立。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监管形象,不仅有助于缓解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效率,更有助于将生态环境监管的目的和内容更好地传播给公众,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建立生态环境部门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三,素质要求。随着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监管的整体推进,对生态环境监管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为生态环境监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环境执法力度的加强和削弱;因此,对生态环境监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成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生态环境监管人员一要加强对环保法律法规的学习,深入理解和体会相关要求制定的前因后果和内在机理;二要加强信息获取能力,在生态环境监管的过程中,多角度、多点位、多层次获取相关信息,通过对信息的高效运用提高监管效率;三要加强专业培训,通过专题培训、岗位培训、学历培训等形式,提高其环保专业知识水平,缩小中央与地方、顶层与底层的差距;四要加强自身修养,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时刻牢记生态环境监管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树立环境监管的权威。其四,内外环境。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环境之中。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就是存在于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内外部的影响环保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所处的环境存在于生态环境监管部门的界限之外,但却可能对生态环境监管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正因如此,在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建设中,其内外环境不容忽视。从外部来说,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受到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水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内部来说,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又受到生态环境监管部门的财力、生态环境监管人员的素质、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的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上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大小、结构、方向都将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建设的成败。

建设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重要性


(未完,全文共4480字,当前显示126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