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思考
¬
一、问题
近日上网,看到新华网有篇焦点报道,名为《河北某初中辍学率近90%新“读书无用论”抬头》。看过之后心情十分沉重。在乡镇工作六年,知道农村教育差:基础设备除了几间破旧的教室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东西,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升学率很低。但是,辍学率高达90%,这个数字对我的冲击还是我所无法承受的难过。
文中报道,大批孩子辍学的原因是“厌学”,而家长不反对孩子辍学的原因是认为“读书无用”。实际情况如此。但记者进一步深究,还发现在“厌学”和“读书无用”背后隐含着巨大的辛酸和无奈。那就是“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着工作”。这可能才是家长“读书无用”观念的真正意思。2005年河北威县中考时,在35所乡镇中学中,只有一所学校的上线率超过20%,但也只有26%。有25所学校的上线率在10%以下,其中有三所的上线率为零,有18所学校经过中考得以升学的幸运学生,每校只有1名到3名。如此低的升学率,对许多孩子来说,在考试之前就注定了要被淘汰的命运。升学无望,这是许多孩子厌学的原因。高中三年的费用是农村家庭较大的开支,不少家庭可能还开支不了。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这三年的投资就白费了。有聪明又努力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大学三、四年的费用基本上可以把一个小日子过得比较舒服的农村家庭变成一个贫困户。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事实更加让孩子和家长觉得读书无用。所有的原因堆积起来,就有了某初中辍学率高达90%的结果。
我非常佩服父亲对孩子教育的执着。因为敬畏父亲对教育的执着,我不敢成为辍学者,一直强迫自己好好待在学校,才得以完成从初中到大学的全部课程。但是,我知道,其实,像我父亲这样对待孩子教育的人在当父母的人群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非常小。我能够理解河北以及其他地方的孩子辍学的理由:老师不好,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升学无望等等。可是,我不敢简单地把问题推到这些孩子的父母身上去,就像记者告诉我们的一样,实在是所有的现象都表明了一个唯一的结果,那就是:读书无用。
二、问题分析
1、经费问题与公共物品
一说起农村教育问题,经费总是排在第一位。过去我们的政策是“分级办学”,宣传口号是“人民教育人民办”,任务层层分解,政策落实靠基层政府,在农村,也就是乡镇政府。但是,自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乡镇政府除了发工资基本没有财力做其他事情,很多乡镇甚至连发工资的财力也没有,所以实际上在农村就是“人民教育农民办”。为了“两基”达标,收了十多年的教育附加费。教学楼是多了,可是,农民的负担也多了,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失学儿童也多起来了,农村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几年,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将农村义务教育教职工工资管理、人事管理权限由乡镇级收至县级;二是中央政府每年向农村义务教育,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巨资,吹响了“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的农村“普九”攻坚的进军号;三是推出“两免一补”措施,即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三次人代会上郑重承诺,这些措施要于2007年前在全国农村全面实施。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的儿童的失学问题。但就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就在离北京很近的河北某初中居然辍学率高达90%,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是不是除了经费之外的其他方面也出了问题。
关于教育我们的政府似乎一贯重视,在政府有关文件和政府官员的正式讲话中我们总能找到“教育是重中之重”之类的字眼,但实际上好像并没有在资金和人才配备、绩效考核等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
(未完,全文共5688字,当前显示149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