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收入来源明显多元化,分配差距持续缩小,消费质量明显改善,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居住面积提高明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结构继续改善,生活质量继续提高,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4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节节攀升,消费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8.0倍,年均实际增长7.8%。40年间,我国居民用31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万元大关,用5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2万元大关,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万元大关迈进。
(一)1978-1991年。人民生活稳步解决温饱。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行,以及城市地区一系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的出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较改革开放初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1991年的1701元,年均实际增长6.0%;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311元增长到1991年的1454元,年均实际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91年的709元,年均实际增长9.3%;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116元增加到1991年的620元,年均实际增长7.5%。
(二)1992-2000年。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
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整体配套、重点突破和全面攻坚的新阶段。在这一时期,各地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就业岗位明显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2027元增长到2000年的6256元,年均实际增长6.7%;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1672元增长到2000年的5027元,年均实际增长6.0%。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商品流通特别是农副产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也为农民增收带来实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784元增长到2000年的2282元,年均实际增长4.9%;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659元增长到2000年的1714元,年均实际增长4.5%。
(三)2001-2017年。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进入新世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各项增收措施,企业利润分配更多向居民倾斜,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6824元增长到2017年的36396元,年均实际增长8.5%;人均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5350元增长到2017年的24445元,年均实际增长7.4%。
同期,国家先后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惠农举措,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的钱袋子更加殷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2407元增长到2017年的13432元,年均实际增长8.0%;人均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1803元增长到2017年的10955元,年均实际增长8.6%。
(未完,全文共7332字,当前显示140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