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碳信用货币化演进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碳金融市场出现了碳普惠制等不完全货币化特征的碳信用形式,这意味着碳信用能够充当货币并行使部分货币职能。碳信用转化为碳货币需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即单一的碳信用交易阶段、多种交易机制并存的碳信用交易阶段、多种机制的碳信用融洽阶段和建立货币化的碳信用制度阶段。我国目前仍处于第二个阶段,碳信用量与质的标准尚未统一,其相对价值也缺乏稳定性。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碳排放核查方法学的开发,完善碳标签体系和碳预算制度,对碳市场实施货币调控手段,统一碳信用的质与量,稳定币值,最终建立碳货币制度。

关键词:碳金融;碳货币;碳信用;碳交易;碳市场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碳信用能否货币化以及如何货币化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一些学者认为,碳信用货币化的最终产物———碳货币可以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人口控制、环境控制、减少贫困、能源分配和经济财富分配的最终解决办法,甚至有的学者立足于全球性的碳市场和货币制度体系提出了建立“碳本位”的观点。例如,杨海燕、李建峰和刘一村等认为,碳货币就是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形成的一种完全流通的货币。[1,2]王珊珊认为,碳排放权是一种购买力凭证。[3]帕特里克•伍德(patrickwood)认为,碳货币可以取代所有纸货币和以纸币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可以被设计用来支持一个建立在能源(生产和消费,而不是价格)基础上的革命性的新经济系统。[4]管清友区别了碳排放权中碳货币的有效部分,认为在减排过程中,实际排放额低于碳排放指标分配的节约量,应该是这一时期的碳货币总量,碳货币的发行权不仅取决于碳减排能力的大小,还在于受减排约束的程度和承诺减排数量的多少。[5]乔海曙等认为,碳排放权具有减排成本内部化和最小化、产业链低碳转型及气候风险转移和分散等金融功能。[6]肖奎喜、蓝芳和徐世长等认为,碳信用就是碳排放额度,是碳本位体系的工具。[7]吉莉安•巴顿(jillianbut-ton)认为,碳信用类似于货币,可以成为多种货币进入国际货币体系的衔接。[8]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个人的碳信用交易并不能带来明显的节能减排效益。例如,蔡梅芬和谢绵陛认为,西方国家制定的减排标准,可能是为了压制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维护他们的经济主导权和优势的减排陷阱。碳货币不同于黄金和国家信用,碳信用是由人为规定的碳排放目标和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形成的“交易信用关系”,国际碳减排目标和规则并不代表所有国家的利益,因而碳信用关系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平等性。[9]理查德•斯塔基(Richardstarkey)通过对个人碳交易机制(pct)的调查研究后指出,判断环境政策工具有三个重要的标准:公平、效率和有效性,pct在公平性方面没有优势,或者说平等的人均分配并不完全公平,而在效率方面pct的确有一定的优势,但并没有明显大于其他替代性的减排工具,故而受到了强烈的反对。[10]

二、我国碳信用货币化的实践


(未完,全文共7466字,当前显示123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