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工业城镇化三农问题应对途径

在极不平凡的2010年中,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仍未过去,自然灾害的摧残更为肆虐,通货膨胀的预期逐步攀升。但正在继续加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农业发展与农产品供求、价格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历来需面对市场和气候等众多不确定因素,但保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仍然是人们的普遍期望。从2003年到2010年的7年间,中国粮食产量从8614亿斤增加到10800亿斤以上,增加了约2200亿斤,年均增长率接近3.3%,应当说是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但是,粮食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可能离减产的拐点也就越近。

从目前的粮食供求总量看,似乎并不存在多大的问题。总产量10800亿斤左右、总需求10500亿斤左右,正常年景下,满足需求还略有结余。但从粮食供求的地区结构和品种结构看,情形就没有那么乐观。

就地区的产需结构而言,粮食的产能越来越向主产区集中。2009年,13个粮食主产区(即冀、内蒙古、辽、吉、黑、苏、皖、赣、鲁、豫、鄂、湘、川)的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77.1%;11个产销平衡区(即晋、桂、渝、黔、滇、藏、陕、甘、宁、青、新)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6.4%;7个粮食主销区(即京、津、沪、浙、闽、粤、琼)占全国粮食总产的6.5%。其中,7个主销区2009年的自给率仅为34.6%,比2005年又下降了4.7个百分点。粮食的产能越来越向水资源更为短缺的北方地区倾斜,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粮食供求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其可持续性如何,令人忧虑。就粮食品种的产需结构而言,稻谷尤其是粳稻明显处于紧平衡,玉米基本平衡,小麦可略有结余,但大豆的供求缺口在持续扩大。2009年中国进口大豆4255万吨,差不多是国内产量的三倍,进口量占到了全球大豆贸易量的53%,此外,还进口植物油816万吨。随着某些农产品进口量增加、自给率下降,国际市场价格对这些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未完,全文共2926字,当前显示85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