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扩招之下的高校特困生问题研究

摘要。高校扩招以后,特困生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本文对特困生产生的原因以及困难形式作了简要论述,并对如何更好地解决特困生问题及其扩招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招生并轨以来,高校特困生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社会及高校自身也为解决该问题作出了不少努力。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费的不断上扬,特困生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加大,他们愈来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这个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高校招生并轨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扩招工作的稳步推进。

一、高校特困生因何而“困”

特困生,就是“在校期间月收入(包括奖学金和各种补贴)低于学校所在地区居民的平均最低生活水准线、本人基本的学习生活费用无法支付的学生,称为生活特别困难学生(简称特困生)”。特困生是在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和收费制度改革以后才日益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

现阶段高等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期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就必须有一个大发展,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但大发展就必须大投入,而面对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缴费上大学就成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选择。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决定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又明确指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适当增加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1]。

实行缴费上学、扩大招生规模既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标志,又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但伴随而来的必然是特困生的出现及其人数的暂时增加(见表一)。

表一我校96级—99级招生人数及特困生比例

年级

项目

96级

97级

98级

99级

招生人数

1840

2040

2150

2550

特困生

6.4

7.2

9.5

11.3

注。表中所列数据均为96级—99级学生进校时统计数据,所列比例均为百分比例(下同)。

第一,1994年开始试点、1997年才全面推行的高校招生并轨收费制度,使得近几年才把教育储蓄作为投资方向的许多家庭措手不及。如果说每年二三千元的学费多数家庭还可以承受的话,那么现在每年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学费,则使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中国农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0.10元,减去消费支出1617.20元,仅剩下482.90元。而一个大学生每年的消费(包含学费和生活费)少则三四千元,多则上万元,其间的差距可想而知。

第二,高校扩招,提高了录取比例,降低了大学门槛,更加激起了本来就较为强烈的“上大学”的社会心理需求,当前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子女前途的开始”[1]因为在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大学学历就很难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对那些“财力十分有限”、”绝大多数是一些平民小户人家的子女”而又“力图通过参加高考改变命运的人”[2]来说,上大学就更为迫切。这就使得一些原本可以尽早分流、就业解困的经济困难学生也选择了上普高、考大学的道路。这几年的职高冷、普高热现象就足以说明这种心态。在这种心态下的扩招,必然会相应增加特困生人数。

第三,农民增产不增收、城镇下岗职工增多等社会因素使一些家庭收入下降,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在校特困生比例的提高


(未完,全文共7112字,当前显示136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