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漫谈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

戏剧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文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戏剧的历史悠久,早在文字形成之前,其雏形就已经出现。然而纵观戏剧发展史,在很长时间内,东西方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交流。

直到18世纪,元代杂剧《赵氏孤儿》被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译成法文,全文收人法国耶稣会会士杜赫尔德主编的《中国通志》(1735)才宣告了东西戏剧交流的正式开始。这是中国戏曲在西方的首个译本,使对古老的东方怀有神秘感的欧洲人产生了兴趣。

1753至1755年,毕生从事戏剧创作的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根据《中国通志》里马若瑟的译本,从中取材并另赋新意,改编出了《中国孤儿》,并于1755年8月在巴黎法兰西剧院公演。该剧的改编不但把当时欧洲的“中国热”推向新的高潮,而且在18世纪欧洲文艺界和思想界留下了重大影响。欧洲一些国家以演出带有“中国”字样的剧目为时髦,一些名演员、名剧作家争相编演中国戏剧。此后又有《汉宫秋》、《窦娥冤》、《西厢记》等近40部中国元代和明代时期的作品被翻译成法文、英文、德文流传到西方,这股华夏文化的热潮一直持续到19世纪。可惜的是,那个时期的翻译者大都只是被戏剧情节所吸引,对中国戏剧艺术特定的形式和文化内涵并不了解,翻译时一般都将唱段删去。因此,这一时期的西方读者要通过译本去了解中国戏剧艺术的特征和魅力是不大可能的。

20世纪初,近代中国京剧表演的集大成者梅兰芳有意将中国京剧艺术介绍给西方观众,同时也想考察一下西方的戏曲活动。但当时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戏剧的偏见很深,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充满怀疑。在这样的背景下,梅兰芳的出国考察肩负着沟通中外文化的历史重任。梅兰芳赴美演出取得巨大成功,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成功,将中国京剧艺术引人了世界戏剧艺术之林,对于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日益频繁的东西方交流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跨文化工作者们在将中国传统戏剧推向世界舞台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例如2006年9月,杭州越剧院带着根据易卜生原著《海达。高布乐》改编的越剧《心比天高》,首次登上挪威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出盛况空前;由白先勇教授领衔改编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在美国与欧洲巡演,受到海外观众的激赏,并引发了一阵文化震撼,各大报纸佳评如潮;2009年3月16日,京剧《赤壁》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上播放,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艺术魅力和现场气氛感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未完,全文共3473字,当前显示103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