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论哲学主体性负面效应

【提要】认识主体性是指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人们可从不同角度对这种自觉能动性进行考察。本文从功能上看待认识主体性及其负面效应。如果说认识主体性的积极作用就表现为认识主体的各项功能的发挥的话,那么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就表现为认识主体在发挥各项认识功能时带来的主观随意性。这种负面效应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的不完善性,但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并不否定知识的客观性,知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而走向新的客观性的无限的过程。

【关键词】主观性/客观性/认识的主体性

【正文】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认识的主体性也是如此。人们在发扬认识的主体性去努力达到知识客观性的同时,却发现它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也着知识的客观性。

认识的主体性之所以会带来负面效应,是因为认识的主体性本身就包含着主观性这一环节,这样,当人们发扬认识主体性时,其中的主观性也往往随之进入了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中,并由此造成了知识客观性的相对性。

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造成了许多人的困惑。有些人认为,既然认识的主体性会带来主观性,那么知识就再无客观性可言,有些人则由于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而否定认识主体性本身,进而视认识的主体性为大敌,认为既然要坚持知识的客观性原则,就应当限制、少谈甚至取消认识的主体性。因此,怎样看待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何在。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是否意味着知识客观性原则的破产。所有这些都成为不可回避的。我们在此也做一些探讨。

一、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的表现

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表现在。人们在发挥主体的各方面认识功能时,也有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主观性、武断性、片面性。

认识的主体性意味着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即认识是主体有目的的能动创造的过程。但是,这一有目的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潜伏着脱离客观性原则的可能。如果这里的目的缺乏客观基础,那么这样的目的就有可能把认识引向主观性的误区;另一方面,认识是主体能动的创造过程,但是如果这里的创造不是建立在尊重客观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上,而是不切实际的凭空创造,那么这样的创造也会使认识脱离客观性。具体地说,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即由此带来的主观随意性至少有以下表现:

第一,随意性选择。如果选择不是建立在对对象的全面理解、对主客体关系的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而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愿望作出的,这样的选择就是随意性选择。其结果是或者把错误的逻辑起点、思想材料引入认识过程,或者把不合适的加以运用,由此造成认识的主观性。

第二,随意性约定。不考虑命题、原理等是否具有客观有效性,不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而只根据权力等方面的需要便把这些命题、原理等约定为真,这样的约定便是随意性约定。

第三,随意性抽象。不是从对象的全面的客观的关系出发来抽取出它们的必然本质和共同属性,而只是从主观因素出发,抽取对象的偶然特征,这样的抽象就是随意性抽象。

第四,随意性综合。只看到事物、要素的个别共同点,不考虑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便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如“把鞋刷子综合在哺乳动物的统一体中”,(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81页。)这样的综合便是随意性综合。

第五,随意性建构。不使用可靠的思想材料,不运用具有客观有效性的方法,想当然地建立各种认识上的结构,这样的建构便是属于随意性建构。

总之,认识主体在发挥各项功能时,既有可能增强认识的客观性,也有可能导致认识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便是认识的主体性在认识活动中的负面效应。

二、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


(未完,全文共4861字,当前显示144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