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高校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构建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问题已成为教育者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从高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现状出发,着眼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高度,将现代教育学理论和高职教育的实际结合起来,论述了明确一个导向、加固四大支撑、强化六大措施等三个问题,略抒已见,以求共识。

一、明确一个导向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作为一所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取决于其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1]这一原理既说明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又说明了专业建设的导向是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亦即社会需求。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导向是什么。笔者的回答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

(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的建立和完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入wto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新兴产业的应运而生和新职业、新岗位的不断涌现,迫切需要设置并建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类专业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高院校必须牢牢把握形势变化的脉搏,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设置并建好经济管理类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专业,是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

实现形成学习型社会这一目标,高职院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要根据形成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建设好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各类专业,尤其要建设好经济管理类专业,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

(三)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专业,是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的迫切需要。陈至立指出:“我国城镇每年有1000万左右新增劳动力和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向二、三产业转移。”[3]

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高职院校必须审时度势,大力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经济管理类新专业,以满足城乡劳动力培训与教育的需要,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专业,是学校和专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起点,建好专业是推动学校和专业自身发展的前提。历史和现实都有已证明,只有合理设置专业,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建好专业,才能赢得吸引力和社会支持。专业办学水平高,培养的人才受社会欢迎,生源就会增多,办学规模就会扩大,从而便会推动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反之,就会制约其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设置和建好经济管理类专业,为快速推动学校和专业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二、加固四大支撑

思想观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设施设备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四大支撑。只有加固这四大支撑,才能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也才能有效地实施面向市场培养人才的工作。


(未完,全文共4282字,当前显示132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