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小议生态恢复的路径与经济社会转型

近代以降,人类社会竞争性掠夺式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匮乏。生态危机不仅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引发了人类在生存环境、食物医疗、种属基因等方面的系列危机,这些危机可总称为人类生态综合性危机。由于解决这种危机措施的着眼点大多局限在传统概念上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以及植树绿化和节能减排等范围内,因此,其效果局囿于降低或减慢环境破坏的程度、规模、速度及范围内,而不能从根本上使其遏制,更无法对生态实施修复和再生。虽长期以来环保呼声日隆,但是全球性生态危机仍在加速扩大化,甚至演变为多元性劣化。本文认为,真正有效解决生态危机,须跳出狭隘的生态观念和传统的解决方法,寻求新的生态恢复和保护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的生态性转型。

一我国生态恢复路径

我国发展方式的追求数量特色,以及指导生态恢复的思想存在部分偏差,如误把大片的单一植树造林和良好绿化当成生态良好;绿化时过于注重形态设计和色彩观感;重视森林覆盖率,以及造林的规模、声势,而忽视其综合生态功能和质量;忽视对较大区域内生态多样性和地带性的恢复、保护等,使得对环境的破坏难以真正停止。但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大量存在[1]以及“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和实验机会”[2];尤其是大量闲散的城乡劳动力能使政府历史性地实现以人力资源换取多样性生态资源的战略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只要趋利避害,在区别东中部及西北部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实际情形的基础上,力争在生态恢复的路径上实现突破,将生态恢复、经济发展、生态科技开发等统筹规划,那么恢复生态并非难以作为。

(一)东中部地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护

1.广大乡村地区生态的恢复与保护。乡村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在整个生态恢复和维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乡村地区的生态恢复至少须经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织专家学生进行地区性资源的摸底汇总,并确定不同植被的区域适宜性。重点到自然保护区和交通不便、人为破坏较少等的地区进行。这项工作已有部分基础,但应看到多样性普查并非易事,全球物种估计只有约10%被记载下来,[3]因此必须设置长期性的机构,进行长期普查。植被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普查时可以先行确定不同植被的区域适宜性,考察不同植被个体在生态的群落性、复合性、层级性以及生长条件等方面的相同性或相似性,以及同纬度地区和同等高地区等情况下的可迁移性。这对资源的有效保育和成功复育至关重要。第二阶段:对区域性植被进行系统的育种培苗。很多地区的植被种类有限,因此要恢复生态的多样性,首先必须改变种苗的有限性,为此应确定复育植被的种类、数目及方法,并成功育种。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地方政府还须组织城乡闲散劳动力整治荒山及本土危害性植被。不少本土危害性植被既对土壤肥力造成破坏,又对其他植被形成排斥,如南方的茅草和野竹,它们的根硬而尖,钻土、吸肥、复生的能力都极强,因此必须挖根烧毁。第三阶段:以生态系统的自身特征为标准,大规模地恢复生态。在乡村地区,政府组织农民实行尽可能多种类的植树造林,然后飞播补充人工不便到达的地区,以及难以栽培的藤类、菌类等。还应将国有和集体的林场、道路、沟渠、河滩、荒山、公园等过于单一的成活林(如北方城市道路两旁的杨树,南方的樟树、梧桐、玉兰等少数品种


(未完,全文共4129字,当前显示136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