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金融市场服务新农村建设调研思索

在我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关心、关注的焦点之一,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近年来国家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现状决定了要有适当的特色农村金融与之相配套。因此,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以服务“三农”为中心的强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现状之一: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与需求不相平衡。从需求方面来看,据“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农户中,74%有积蓄;66.9%的农户有过借贷,其中51.3%来自非正规金融渠道,44.2%来自信用社,

4.5%来自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企业金融需求调查显示,92.7%的企业申请过贷款,52.5%的企业认为贷款不方便。无论从储蓄还是借贷角度看,农民显著而迫切的金融需求都未得到完全的满足。从供给方面来看,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民间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曾以存贷款、债券、信托等手段支撑起农村金融市场,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近年来,商业化改革影响到国有银行向农业和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国有银行四年间撤并1万个基层机构,农户和乡镇企业的融资成本持续走高。货币管理当局对非正规金融管制比较严厉,在强调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更重视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使得民间金融发展并不十分迅速,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只能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上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村融资需求。现状之二:特有信贷风险问题制约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正规金融机构又很难了解与应对农村生产活动中面临的各类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于较小的贷款本金而言,它们的信贷成本太高,高到难以用利率提高后的风险溢价去弥补(因为受到监管机构规定的利率上限的限制)。二是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贷款规模较小,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极度缺乏,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较大,放贷意愿较弱。三是质押物的问题。银行不愿接受农村客户提供的抵押品(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而且双方在估价上也存在差距,这些质押物品在正规金融企业看来价值不大,而一旦要处理这些质押物,缺乏合适的拍卖市场。现状之三:农村中的“二元金融”结构并存。金融二元性是指规范的金融部门和不规范的金融部门并存,主要表现在国有金融与民间金融处于不同的信用体系中,国有金融机构对民间经济存在制度上的“约束”,民间经济从国家控制的金融体系中获得金融支持难度较大。考虑到农村经济主体抵押品不足、收入不稳定、农村投资与消费难以区分以及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等因素,国有银行出于抗风险的目的,会降低对农村经济的贷款。正规金融部门的贷款手续繁琐,申请审批成本过高,加重了融资成本。这些因素导致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门槛很高,普通企业和农户难以逾越,从而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在相当程度上与正规金融市场隔离。现状之四:民间落后的原始态服务。没有相对规模、产业链健全的盈利主产业支撑。贷款需求与金融服务需求处于原始状态,农村贷款需求都是生存需求,经济发展的生产性大额需求较少,贷款保证多以原始的个人“道德信誉、公众口碑”为抵押品。

2农村金融服务滞后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因分析


(未完,全文共4677字,当前显示142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