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高新区产学研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综述

摘要。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东湖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合作能力、合作模式、合作环境、合作开放度、合作成效等方面,剖析了产学研发展的现状,从价值取向、产业联盟、成果转化、合作区域揭示了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高新区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两型社会;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合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湖高新区(简称“高新区”)在产学研合作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尤其是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入,高新区成为了试验区中的试验区,产学研合作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基于调研数据,对高新区产学研合作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展望,为制定产学研合作政策提供借鉴和启示.

1高新区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

无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还是高新区管委会,都越来越重视产学研合作,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1产学研合作能力明显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规模与质量,是产学研合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高新区培育了一批卓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08年底,注册企业达到12784家,经营活跃企业有8000多家。其中,收入超过3亿元的企业达到72家,规模以上科技企业达到720家[1]。随着高新区管委会的推动和引导,科技型企业重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主体意识增强。例如,凯迪电力、华中数控、烽火科技、长飞光纤研发并产业化了大批新产品或新技术.

高新区汇集了42所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始终注重科技与经济结合,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主要集中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在机械、电子、光通信等领域具有比较明显的转化优势;武汉大学在本地转化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测绘、化学化工、水电利设备及生物医药等行业;武汉理工大学在机电、汽车、材料等专业转化能力较强;华中农业大学的主要优势集中在畜牧、养殖、生物等专业方面[2].

高新区汇集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院等56家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高新区始终按照市场经济思路推动科研院所加快成果产业化、院所企业化,加速释放科研院所的科技能量。其中,邮科院、化学所、生物所、高压所等20家科研院所实现了以研发为主的事业单位向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的转化;中核武汉核动力所、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研院所将科研成果直接产业化[3].

1.2产学研合作环境日益完善

产学研合作水平与外部环境的支持密切相关。高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改善产学研合作环境.

(1)创新服务平台日益多元化。高新区积极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组建了“国家光电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和“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为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行业核心企业建立10多个不同层级的工程技术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建设了多元化的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如软件开发与测试服务平台、光电子产品测试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

(2)孵化器逐步专业化。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高新区开创专业化孵化器发展道路,完善了从研发、孵化到产业化的体系。通过不断加强孵化器的建设,逐渐建成或正在建设武汉留学生创业园、光谷创业街、光谷软件园、南湖农业园创业中心、生物医药孵化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孵化器、光电子企业孵化器7个专业孵化器。截至2009年7月,高新区的孵化面积达90万m2,在孵企业突破1000家[4].


(未完,全文共8149字,当前显示145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