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深究区域经济差异及条件收敛

对地区经济差距的描述和分解

对地区经济差距进行描述和分解是2004年之前研究文献的主要工作之一,尽管使用的指标和分解方法有差异,但对于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描述和分解是分歧最少的,大部分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差距呈现短暂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持续扩大的“u”字型的变化过程。所争论的只是确切的“u”字型的谷底年份和不平等指数的大小,大部分研究认为是在1984年左右,也有20世纪80年代末,依测度方法和数据使用的差异而略有不同(张吉鹏、吴桂英,2004)。

2004年之后的研究文献大多认为1990年是拐点(石磊、高帆,2006;许召元、李善同,2006;刘夏明等,2004;管卫华等,2006)。仍然以基尼系数为指标,石磊、高帆(2006)实证讨论了我国31个省份1978-2004年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及其结构性原因。他们认为以1990年为拐点,地区经济差距有一个先缩减、后增加的“u”型变化轨迹,1978-1990年的差距缩小主要源于东部高收入地区的内部收敛,而1990-2004年的差距扩张主要源于中部中等收入地区和东部高收入地区的省际发散。许召元、李善同(2006)认为,1990是1978-2004年期间地区经济差距由缩小到逐渐扩大的拐点,但自2000年起,扩大的速度有所减慢,2004年出现差距缩小的现象,地区间条件收敛的速度为17.6%。黄涛等(2006)主要的经验研究结论有两个:一是东中西部的人均gdp分布差异占到了全部省市分布差异的70%以上,在1996年以后更稳定在80%左右;二是利用人均gdp指数和基尼系数将全国各省市划分为四个区域:“均衡领先型”、“不均衡领先型”、“均衡落后型”、“不均衡落后型”。这种区域的划分对于一个省市考虑发展道路时有一定参考价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2004年之前的研究,还是最新的研究进展,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已经取得了基本共识。

收敛假说检验的新进展

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基于三种思路。新古典理论、新增长理论和新古典与新增长相结合的理论。国内文献对于我国地区间增长收敛的研究大多基于新古典收敛理论,在barro方程法或mrw框架下,通过实证分析检验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是否条件收敛或俱乐部收敛,或对我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机制进行考察。


(未完,全文共3959字,当前显示97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