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边远牧区致贫因素分析
摘要。长期以来,西藏扶贫开发存在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项目指向不准、扶贫资金浪费等问题。精准扶贫要求首先要精准识别,这就要求不单要摸清贫困人群,更要对致贫因素有精确分析。西藏是我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区域,扶贫任务艰巨。研究如何加快西藏边远牧区根本脱贫,对加快西藏扶贫开发工作进度和实现全面小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西藏偏远牧区;致贫因素
一、精准扶贫解读
(一)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
长期来,我国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盲目、低效、低质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二)精准扶贫的含义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底到河北阜平老区考察时,关于扶贫工作,他讲不要用“手榴弹炸跳蚤”。2013年10月,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在贵州又讲了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越往后(扶贫工作)内涵越丰富,操作性越强,理解“精准扶贫”要义,用百姓的话讲,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二、阿里地区扶贫开发现状
阿里集高海拔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匮乏,多种致贫因素叠加,导致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大、脱贫难度大,扶贫任务重。
(一)阿里地区贫困现状
阿里地区是西藏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目前尚有贫困人口6759户,21419人,占全地区农牧民总人口的29%,占全区贫困人口的3.8%;阿里地区七个县中重点贫困县还有2个,占西藏自治区重点贫困县的5.3%,多数区域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存在贫困发生率高、贫困面广、程度深等特点,减贫任务艰巨,脱贫难度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结合2019年完成全地区全部脱贫的任务要求,使得阿里地区的扶贫开发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二)阿里地区扶贫工作现状
(未完,全文共3935字,当前显示114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