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生态经济观海绵城市建设探讨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观,强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生态经济观;政府行为

根据国家防总统计数据,2011年,因城市内涝死亡3229人,其他年份,这一数字也不低于500人。除了人员死伤之外,城市内涝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容小觑。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市因内涝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4000亿元;2010年以来,全国每年有15个省份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拿广东省2013年的统计数据来说,其十余座城市因内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量高达500亿元,占全省GDP的0.7%。其他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在遭受严重内涝及排水危机时,一天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能够“轻松”超过100亿元。进入新世纪,原来百年一遇的洪水、暴雨好像变成某些城市的常态,每到汛期,不是这座城市遇到特大暴雨,就是那座城市被淹。与此同时,很多城市又出现严重缺水的情况。国家为了保证北方地区的供水,特意启动南水北调工程。2015年,中线供水已经全面实现。现在,很多城市的水生态似乎进入了两个极端:一是内涝。一到雨季,城市就有内涝的可能,安全隐患严重。二是缺水。城市水资源短缺,供水能力严重不足。这些都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并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国家初步选取了16个城市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其中包括重庆这一直辖市和武汉、厦门、济南、南宁等一级城市。为了有效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央财政对每座试点城市给予每年4亿—6亿元的专项资金补贴,持续3年。一时间,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什么是海绵城市。对于这个概念,有很多说法。澳大利亚学者Budge曾以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1]。“海绵城市”意即具有海绵特征的城市。人们用海绵的吸水能力来指代城市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城市平时要建设具有吸水、存储、渗透、净化等功能的设施。在降雨的时候或水资源丰富的时候,这些设施可以吸收多余水资源;在干旱时,可以提升地下水水位。以此来调节水资源,实现水循环。

一、生态经济与海绵城市建设

生态平衡是生态经济的基础,也是生态经济的本意。“社会经济发展同其生态环境相适应,是一切社会和一切发展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2]要想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首先就要尊重自然,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树立环境价值观,将环境价值放在首位。要认清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生态经济观。生态经济观包括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生产观、环境价值观、生态消费观等[3]。人类开展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但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因此必须控制和调节人的活动,在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前提下开展经济活动,增强环保意识,维护生态平衡。海绵城市建设合乎生态经济观的要求,它的本质是从改造自然的传统建设模式转变为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为“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主张“人适应水”。它的顺利实施,能有效解决传统建设模式所造成的严重城市病和生态危机,从而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达到发展生态经济的目的[4]。

二、海绵城市建设中技术路线的选择


(未完,全文共6550字,当前显示135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