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地区“精准扶贫”调查思考

摘要。“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取得巨大成就,解决了以往区域扶贫政策下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但从湖南部分地区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对贫困的认知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价值观脱贫”应成为“精准扶贫”的长期追求。针对不同贫困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对策,实现人的行为层面、文化层面和经济成本层面“价值观脱贫”才是真脱贫的出路。

关键词:精准扶贫;价值观脱贫;贫困依赖;贫困认知排斥

2017年已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第四年,这一扶贫宏观政策的转向在短短几年中对微观主体收效颇为显著,改变了以往扶贫资金分配“撒胡椒粉”式的低效率配给,也将多年来中央对贫困区域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对真正贫困人群的关注。这一转变既是国家扶贫政策顶层设计与时俱进的表现,同时也是多年来贫困地区发展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如何让贫困者更有尊严地获取公共资源是在近些年主流社会政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本文课题组从“精准扶贫”在湖南省已经取得的效果出发,在获取的样本中研究该政策在当前实施过程中尚不能很好解决的贫困难题,从而提出“价值观脱贫”这一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并对如何实现“价值观脱贫”做了初步研究。

一、“精准扶贫”政策解决了原有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农村扶贫政策主要是区域性投放,简单而言就是按照标准选择一定的贫困区域进行重点扶持。这种选择视角下,我国圈定了大批贫困县、村,201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我国保留了592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同时国家又确定了14个连片特困区域。需要认识到的是:第一,我国三十多年的扶贫工作成效明显,减少了近7亿的贫困人口,贡献了全球减贫数据的90%;第二,原有的扶贫政策在新的发展阶段生力不足,对具体贫困情况把握不到位,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对大量贫困人群存在瞄准偏差。而“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出正是经济新常态下扶贫工作内生需求和外生动力的合力所归,能在现有扶贫范式下更好解决原来普遍存在贫困识别低、资金效率低、瞄准偏差等问题。

(一)基本解决了贫困区域粗犷划分的问题。2014年之前,国家的扶贫政策关注的是区域性贫困,这样扶贫资金的目标就是到地点。一定时期内,这种扶贫政策对区域性经济开发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资金的边际效用递减,中央扶贫资金在贫困区域内看似“大水漫灌”,但实际到贫困个体,就像“撒胡椒粉”,效用不大。区域粗犷划分另一个不良后果是,部分县、区以评上贫困县为荣。因能获得大量扶贫资金,甚至有些区域按经济标准衡量实际已经脱贫,但仍不肯摘下贫困的帽子。而精准扶贫就能很好地解决贫困识别问题,精准扶贫正是对粗犷式扶贫的矫正,它要求“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俗说就是针对贫困人群,谁贫困就扶持谁。这样就让整个政策层面对原有的区域划分进行更深入的人群识别,达到扶贫政策一定落在贫困人群上的效果。

(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扶贫资金的漏出问题。扶贫资金到不了真正困难群众的手中是多年来上层担忧而基层无奈的重大扶贫难题,这一难题一方面逻辑上和扶贫政策的区域瞄准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基层操作违规相关。由于资金本身的逐利性,很难避免区域投放的扶贫资金在实际运作中挪作他用。而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关注点是人和户,这就使得资金在投放和运作时,一定要到人到户到具体项目,即使是不直接到人的带动型项目,也要在后期效果评价中说明该项目对具体贫困人群的帮扶作用。这样一来,扶贫资金就能够效率较高的进入真实困难群众家庭。


(未完,全文共6833字,当前显示146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