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一路凯歌,但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加剧了我国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速度。在农业发展方面,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生态破坏更是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根本性难题。为引导我国农业的转型发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转化,构建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环境资源保护和谐发展的局面,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引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已经成为国家层面和社会各界的发展共识。本研究顺应这一趋势和理念,以我国黄淮平原农业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bpeir模型并结合delphi法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环境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五个层面入手,对该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予以综合评价,分析黄淮平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该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bpeir模型;特尔菲法;综合评价
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系的日渐成熟,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随之而来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农业资源消耗过度等问题,也成为了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难题。随着循环经济战略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建设方向。党的十八大会议报告明确提出,今后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增强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效率。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业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在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保护。而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是进一步明确了要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助推我国农业新发展的发展意见。利用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政府及社会各层面达成普遍共识。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理念
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最早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提出,它强调代内之间和代际之间的公平公正性,最初给予的定义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当前人民社会生活需要,又不可以以损害后代子孙生存环境作为代价。后来可持续发展这一经济理论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并逐渐渗透至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我国于1995年正式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纳入到国家基本战略层面,并且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农业领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利用、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机会的稳定增长以及粮食供给的充足性和安全性。
2、循环经济。我国最早使用“循环经济”一词的是刘庆山(1994年),其后学术界及各行各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研究。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解,学者们说法不一,本研究综合各派界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是指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将物质流从传统的单向流动转变为新型的双向或多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最少的资源及能源投入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环境污染,在有效提高生态效率的同时,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
(未完,全文共5273字,当前显示133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