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动态治理机制研究
新时期的扶贫工作体现在走精准扶贫的道路。精准扶贫不是对贫困户的简单识别,也不是刻意地减少扶贫的规模,它是一个动态的治理过程,是对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扶贫资源用在贫困者身上。依据动态治理将精准扶贫分为瞄准机制、帮扶机制、退出机制和监测机制。
一、精准扶贫的动态治理机制
动态治理主要强调在治理的过程中依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策略,要求治理者在能动认知基础之上,将新认识、新反思和新知识融入到治理的规则、政策和结构之中,以更具适应性和操作性回应社会公共需求。动态治理视角下的精准扶贫就是依据不同的贫困原因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培育贫困者的可持续脱贫能力。实现精准脱贫,需要建构一套动态治理机制。
(一)瞄准机制
弄清扶贫的对象是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精准扶贫改变了以往以片区为主要扶贫对象的目标定位,转而以贫困户或者个人为主要对象。在充分利用前期扶贫资料、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参考民政部门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及“五保”供养者等信息实现精准识别。通过分析得出贫困的原因,为下一步开展帮扶工作做好准备。
(二)帮扶机制
不同的贫困个体存在不同的贫困原因。对因病致贫要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制度托底功能的完善,提高保障水平;对缺乏技术和资金等原因,政府要因地制宜加大投入,使之就地脱贫,如在一些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个体等多元主体的合作,通过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在扶贫中要调动贫困者的积极性,增强脱贫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扶贫的项目中。
(三)退出机制
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贫困退出机制需要坚持科学有效的退出原则,避免为了完成政绩目标而认为的假脱贫。第一,通过建档立卡的信息,观察贫困者在帮扶后的变化,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进行比较,是否已经摆脱了贫困的指标。第二,关注现有脱贫的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避免出现财政投入停止后又陷入贫困,重新回归贫困的行列。
(四)监测机制
(未完,全文共3046字,当前显示81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