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的扶贫理念,强调扶贫工作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力图在2020年彻底解决我国农村剩余七千万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过去几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新时代我国扶贫事业的新目标,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因此,在未来三年的扶贫攻坚中,创新和发展精准扶贫机制将对新时期我国的扶贫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精准扶贫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提高扶贫瞄准效率,减少漏出。现有的贫困户识别机制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整户识别。〔1〕然而,随着对贫困认识的不断深入,理论界越来越意识到贫困不单单是一个静态的生存状态,而是这个生存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也由此产生了动态贫困理论。动态贫困理论对实践精准扶贫机制提出了新要求,从而发展和深化了精准扶贫机制:一方面,在扶贫瞄准中,要求动态化地精准识别不同贫困动态类型的贫困人口;另一方面,针对不同贫困动态类型的贫困人口,实施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本文基于中国当前贫困的特征事实,介绍了动态贫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扶贫实践的要求。进一步,基于我国当前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背景,利用动态贫困理论分析了精确瞄准贫困人口、精确帮扶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机制。从动态贫困理论视角,提出落实精准扶贫思想的扶贫措施。这一研究对提高扶贫工作效率,防范脱贫人口返贫起着重要的意义,也为精准扶贫理念下的扶贫制度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一、动态贫困研究的现实和理论背景
(未完,全文共5948字,当前显示82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