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一、绪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经济体。但截止到2016年末,全国还有3023万贫困人群平均收入不足2000元[1]。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贫困发生率由10.2%降低到3.8%,政府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超过2500亿元,但贫困人群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仍然不容乐观。因此不断加大扶贫的力度,最大程度的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仍是本届政府的主要目标之一[2]。贫困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不仅只是经济问题,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问题的高度,引起了我国各级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传统的由政府直接救济贫困人群的财政扶贫模式,已经出现了诸如可持续性差、解决贫困不彻底等问题,需要对传统的财政扶贫进行模式创新[3]。而金融扶贫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改革创新,因此,金融扶贫在解决贫困问题上被给予了高度期望,已经成为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创新扶贫模式的战略方向[4]。
二、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17个地级市,50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88个县。截至到2015年底,河南省总人口约10722万人,贫困人口超过500多万。近年来随着金融扶贫政策的实施,到2016年末就有高达188亿的扶贫资金,助力河南省实施金融扶贫[5]。随着河南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得到了很大发展[6]。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机构逐渐增多,扶贫力度逐渐加大;目前河南省初步形成了多种类型并存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以金融合作为主,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7]。河南省的金融机构逐年增多,扶贫力度也逐年加大,一方面,伴随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目前河南省每县基本上都设立了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分支机构;另一方面,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截至2016年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50家,同年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截至2016年末,河南省已建立村镇银行1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6家,为20多万贫困户摆脱了贫困[8]。第二,农业保险不断得到发展。近几年,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步伐加快。2007年,河南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初步选定在洛阳市、三门峡市开展小麦保险,在修武县开展烟叶保险,在偃师市开展肉鸡养殖保险。当年全省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就达到25.5亿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26倍,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0倍,赔款支出同比增长25倍。截止到2016年,河南省承保品种趋于多样化。农村小额保险在全省40个县乡的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先后为65万农民提供保险。
三、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
(未完,全文共5281字,当前显示111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