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稳健财政政策的新导向:刺激消费需求

一、扩大消费需求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路径选择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由三部分构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我国应该坚持走通过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发展道路。

投资与消费的矛盾,最直接的宏观后果是,gdp中能够用于国民分配的数量长期相对压缩。这也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扩大内需的政策很多,效果却并不明显。一旦投资形成的供给不能被消费所吸收,产品的积压和生产过剩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就潜在着大起大落的风险。因此,只有成功地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扩大投资需求和提高投资效率。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直接或间接的拉动作用可以从我国十多年的经济运行得到验证,消费需求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最根本和最稳定的推动力。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已经由短缺时代的资源供给约束转变为市场需求约束,决定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变为市场需求规模。从社会再生产来看,投资需求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真正的最后需求,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下表可以看出,消费需求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即最终消费年新增加领占gdp年新增加额的比重)一般占到55%以上,是三大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中份额最大的部分。它虽然没有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变化那样活跃,但它是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的部分,也是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大需求因素对gdp的贡献率(单位:%)

消费

投资

净出口

1991

61.8

35.3

2.9

1992

61.7

37.3

1.1

1993

58.5

43.5

-2.0

1994

57.4

41.3

1.4

1995

57.5

40.8

1.7

1996

58.5

39.3

2.1

1997

58.2

38.0

3.8

1998

58.7

37.4

3.9

1999

60.1

37.1

2.7

2000

61.1

36.4

2.5

2001

59.8

38.0

2.2

2002

58.2

39.2

2.6

2003

55.5

42.3

2.2

2004

53.0

44.2

2.8

二、我国依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

从消费规模看,在按支出法计算的gdp中,2004年为75440亿元,比1978年的2239亿元扩大33.7倍,但这期间的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反而从62.1%下降到53%,成为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2003年全球平均固定资本形成率约为23%,最终消费率约为77%,中国要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水平低,说明在gdp的分配和使用中消费的扩张力低,尤其是居民消费的扩张力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来自投资,但同时投资又消耗掉了大部分经济增长的成果,消费增长在两大需求增长中明显处于滞后状态。

从人均消费水平看,2003年,全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现价4058元,按当年汇率计算,只有490美元,比1978年提高了4.4倍,而同期人均gdp提高6倍。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明显慢于人均gdp提高的速度。与国际水平比,目前中国人均消费水平大概只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的1/20到1/30左右,我国的人均消费处于偏低水平。在人均消费水平的城乡对比中,城镇提高,农村降低。城乡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1978年为2.68:1,2004年提高到3.29:1,城乡生活差距呈扩大趋势。2004年,农民消费随就业和收入增长有所提高,但基础还不牢固,还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未完,全文共5462字,当前显示140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