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我国财政政策应实现由积极向稳健的转变

[摘要]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自1998年实施以来,为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带来一些诸如赤字率上升较快、财政风险加大等负面影响。当前应根据宏观经济的变化,适时地对它进行力度和方式的调整,逐步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变。

[关键词]财政政策;积极;稳健;转变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常用的短期政策手段,应根据宏观经济的变化,适时地对它进行力度和方式的调整,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最优化。当前应及时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变。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启动源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目前已经是第7个年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经济遭受重创,中国经济也同时遭遇强劲挑战。中国政府为维持经济的健康运行,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汇率政策承诺下,提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张,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积极财政政策的提法在全球颇具创造性,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任财政部部长的项怀诚解释说,国人可能不太适应扩张性的说法,换之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提法可能更适合中国的国情。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发行国债,支持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其目的在于:在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由政府直接安排投资,把部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通过乘数效应促使经济回升,同时通过国债投资的扩张,引导、激活和启动民间投资,形成民间投资持续的增长机制。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当年就增发国债1000亿元,国债投资带动了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由此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这为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推动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国也成为当年亚洲地区惟一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国家。

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从1999年至2001年,中国每年增发国债都在500亿元以上,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部大开发等跨世纪工程也得以启动。不仅如此,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平均每年增加就业岗位120万~160万个,截至2003年,6年间共增加就业700万~1000万人,为促进社会稳定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自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中国预算赤字一直处于较快的上升之中,从1997年底的1131亿元增至2003年底的3198亿元,增长近2倍。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经由1998年的1.2%迅速增至2002年的3%.这一数值达到了国际普遍认同的债务警戒线水平。如果再考虑到数额较大的隐性债务,财政的赤字率实际上还要高得多。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仅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就达到9100亿元之巨,累积的财政风险愈益加大,其可持续性愈益令人关注。财政风险已然显现。目前凭证式国债发行出现“淡市”现象,表明扩张性财政政策日益接近极限,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排除爆发财政危机的可能性。


(未完,全文共5372字,当前显示124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