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探析海绵城市建设及发展研究

摘要。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及提出背景,从设计理念与技术措施等方面研究了中国海绵城市试点应用现状,提出建议并展望其新兴发展趋势,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不断积累经验。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洪管理,资源环境,城镇化

0引言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城市建设密度过高,城市中,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钢筋混凝土充斥了大部分现代化城市建设,覆盖了原有的土壤表面,让城市无法“呼吸”,这就是近年来一些大中型城市遭到暴雨侵袭之后,“城内看海”现象频频出现的主要原因。暴雨过后,城市的硬化路面导致降雨地表径流量大量增加,雨水裹挟着地面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地下管网,然后排入湖泊河流,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这不仅仅是单一的排水系统不合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城市在开发建设中忽视了生态,让其失去了原有的“弹性”。

1概念

所谓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把城市比喻成一块巨大的海绵,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的将其吸收,储蓄,渗透,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雨水净化功能,可以有效补充地下水;当城市需要用水时,可将储蓄的雨水释放出来,合理利用,恢复水资源在城市中自然迁移的特点。

2问题及背景

迄今为止,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这标志着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迈入到一个城市化的工业大国。然而,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使得原有土壤表面被大面积覆盖,城市绿地稀缺,据统计,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正常下渗地下。传统工程式管道的排水方式使城市对天然雨水资源的再次利用率低于10%,这严重破坏了城市发展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均衡形势。“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在2012年被首次提出,事实上,与之前中国推行的生态弹性城市异曲同工。都是要将物理科学中的“弹性”与“可塑性”的概念应用于城市生态建设之中。习总书记也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强调,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问题是要利用自然力量去排水,把有限的雨水留住并且加以再次利用,实现自然存积、渗透和净化的目的。2014年11月《指南》发布;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公布。

3建设方法措施

3.1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是视雨洪为友,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在我国,面对雨水和洪水所秉持的观念就是快速排水泄洪,似乎排泄的越快就越安全,完全没有将雨洪视为宝贵资源再利用的意识,白白浪费了天然的水资源。在这种形势下,不能及时排走的雨水往往会造成城市内涝等问题,这与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形成了鲜明矛盾。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做的就是扭转旧观念,尽快摒弃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理念,通过建设城市海绵体的方式实现雨水在城市与自然中的正常循环。

3.2技术措施


(未完,全文共3320字,当前显示108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