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建设探讨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因此,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本文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入手,对审计信息化的构架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提出建议措施,为行政事业单位改变审计现状提供借鉴。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构架;建议
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单位审计监督能力的必然要求和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必然选择。只有实现单位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才能与时俱进,有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高效完成审计工作。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审计框架,进而推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成为审计信息化研究应有的题中之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财务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大部分财务系统软件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软件等,都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通过该类软件系统,审计人员得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实现审计目标。
(二)提高审计效率,规范审计工作
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的审计对象普遍为纸质材料,在进行审计时需要在相关部门配合的条件下,对这些报表材料进行搬迁、整理、分析,并要认真保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不利于审计工作的迅速展开。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对审计软件进行开发使用,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审计资料的备份、传输与共享,实现审计项目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好地规范审计行为,节约时间和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三)开展全过程审计,降低审计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由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向囊括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的全过程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要对各单位部门进行约束、强化与管理工作,树立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要认真制定审计方案,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审计工作结束后,要积极进行审计质量分析,及时总结审计经验,对所有审计人员进行细致的考核奖惩,强化审计监督,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的特点及构架
(一)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的特点
(未完,全文共3321字,当前显示97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