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安排与反思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布局状况

近代中国(1860-1949年)的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区域结构布局不均衡的问题。尽管不同时期的中央政府都曾试图解决高等教育地域结构布局不均衡的问题,但由于受战乱、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所以,这一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②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管的正规的高等院校共223所。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行政区的划分情况来看,中国大学的布局很不均衡(见表1)。华东区共有高校96所,位居全国第一;西南区共有高校42所,位居全国第二;中南区共有高校33所,位居全国第三;华北区共有高校26所,位居全国第四;东北区共有高校18所,位居全国第五;西北区最少,只有高校8所,仅是华东区的十二分之一。①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华东区一直是中国现代高等院校的主要聚集地;西南区因为抗战8年而成为国民党中央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国民党中央政府将当时沦陷区的大多数高校西迁,使西南地区成为当时中国高等院校相对集中的地区②根据郝维谦、龙正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史》记载,我们制作了表2。表2充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部分省、直辖市高等学校的分布情况。内地和西部边远地区的高等学校数量较少,在校生人数也很少,例如,内蒙古、西藏、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没有大学,山西、河南、新疆等省、自治区各有1-2所大学,且学校规模较小。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我国国立大学的总数较少,但地域结构布局较为均衡,尽可能做到了每个省区各有1所高校。河南只有两所大学,其中一所是国立大学,即国立河南大学。③由此可以看出,新中国接管和接办的旧中国高等院校的整体数量不多,地域分布不均衡,但为数不多的国立大学的分布却相对均衡、合理

二、20世纪50年代(1952-1957年)高校院系调整与高等教育区域结构调整的制度设计


(未完,全文共18582字,当前显示80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